不支持Flash

病人房产转医生名下调查:当事医生称曾付钱遭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1日03:57 大洋网-广州日报
病人房产转医生名下调查:当事医生称曾付钱遭拒
老人就是在这张病床上去世的

病人房产转医生名下调查:当事医生称曾付钱遭拒
黄玲

病人房产转医生名下调查:当事医生称曾付钱遭拒
池响峰

  卖房?赠房?近日,广州一位老人过世前将房产留给主管医生的故事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家属质疑遗嘱的真实性,认为老人去世前已神志不清,欲与医生对簿公堂。医生则坚称,接受赠与是尊重老人的心愿。

  黄玲阿姨已经无法向世人亲口解释自己的决定。连日来,本报记者分别走访了与她相识61年的一位老友、当事医生、护工以及几位病友,通过她们对黄玲老人和池响峰医生的观察,试图还原老人从入住老人病区到去世前的一段生活。其中,和黄玲同住在医院的张华阿姨,是与她走动最勤的老友,也成了她最后岁月的重要见证人之一。她说,黄玲曾得到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度过了她一生中较为愉快的一段时光。”

  黄玲生前老友张华:

  没有池医生就没有老人的母子重聚

  “如果她最终决定把房子无偿赠与陪伴自己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医生,也在情理之中。”张华(化名)老人如此评述老友的举动。她1946年认识黄玲,这对革命战友以前还一起在北京待过。在随后的61年里,虽然各自生活变迁很大,但她俩的联系一直没中断过。张华从2006年12月5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正式成立前3天入住,感觉不错。去年,80岁的黄玲动了腰椎手术,本来就已多病,术后更瘦得只剩一层皮,在张华的帮助下,去年4月中旬,入住到这家带有养老院性质的医院。

  为护工跟60年战友夫妇翻脸

  一开始,黄玲对医生、护士和护工都很反感。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黄玲在医院逐渐安顿下来,对医生和护工也不再黑脸了。2007年6月的一天,黄玲的战友陈伯的太太到医院探视她。一进病房,陈太太看见护工和她的孩子正开着风扇看着电视,黄玲在一旁看报纸。陈太太怕黄玲着凉,又怕电视太吵,说了护工两句,让她把风扇和电视关了。护工没吱声,倒是黄玲气得跳起来:“人家辛辛苦苦出来打工,你凭什么看不起劳动人民?!”老太一边维护护工,一边指着陈太太骂“恶婆”。陈伯跟黄玲是十几岁在越南当娃娃兵时就患难与共的老战友,按说两人的交情也不下60年了。她之前动手术,陈伯夫妇经常去医院照顾她。没想到住进来没两个月,黄玲的感情天平已经明显地倾向于与她朝夕相处、天天为她洗衣、打饭、抹身子的素昧平生的护工。张华说:“我理解,护工在她最孤独无助时给了她最直接的帮助,她才会为一件小事失控。”

  医生促分离18年母子重聚

  黄玲更依赖她的主管医生池响峰——黄玲不愿吃药,池响峰一来准奏效;黄玲有胃病却爱随便吃点饼干凑合一顿,池响峰让她改喝粥她也接受了。自打黄玲入院,张华就寻思:80岁的黄玲将来后事总得由家人处理。但无论怎么劝说,黄玲都不愿跟儿子见面。后来,当张华发现黄玲听池响峰的,于是就让池响峰去做工作。池响峰开始断断续续跟黄玲的儿子谭信民通电,将患者的病情告诉他,同时也不断劝说黄玲。2007年10月底,黄玲终于松口:“不要他特意来,如果他有机会上广州出差,顺便见一面就行了。”没过几天,池响峰在查房时就“顺便”向黄玲透露了她儿子很快要来广州“出差”的消息。11月17日上午9时许,黄玲终于在病床上迎来了18年未见一面的儿子。那天早上,张华闻讯赶去,至今回想起来她仍然很受感动: “18年有多长啊,真是替他们高兴呀!”那天,她跑到外面餐馆订了房,饭桌上,张华说了话:“你们能重聚,该好好谢谢池医生!”

  房子一直是她的一大心病

  “房子是黄玲最大的财产,也是困扰她的一大心病。”张华说,每次见到黄玲,她都数落张三、李四(张华不愿道明具体人)想在她死后图她的房子。临终那天的早上,黄玲还在嘟囔着:“有人要‘谋’我的房子啊!”就在黄玲过世的第二天下午,张华接到谭信民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追问:“你知不知道我妈将房子卖给了池医生?”张华才知道,黄玲的房子已经有了归属。

  死去的人一了百了,留下活着的人围绕着房产争论不休。事实上,许多细节已“死无对证”。张华意味深长地说:“她虽活了80岁,但后来长期与外隔绝,没什么社会经验,也绝不会想到身后还会发生这么多事。”

  对话黄玲最后岁月的重要证人:

  “事情有必要搞得那么扑朔迷离吗?”

  记者:现在池响峰已说出房子是黄老太“假卖真赠”给他的,你怎么看?

  张华:如果她最终决定把房子无偿赠与陪伴自己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医生,也在情理之中。我的孩子都很孝顺,天天打电话关心我,但他们不能天天陪着我。而在这里,护士、医生天天跟我见面,有什么事都是他们来帮忙。人是有感情的,我现在也将这里当成了家。不在这种环境里,许多人是体会不到这种感情变化的。黄玲住院,除了单位的同事、邻居和陈伯夫妇偶尔来过,极少有人探访。孤苦伶仃,没有亲人在身边,医生和护工的一句问候、一个笑容,她都会有感触。不过,房子的事她应该跟组织谈,把事情公开。她当初要是来找我说,我也绝对不会赞成的。

  记者:如果“假卖真赠”说法成立,你说黄老太为什么要把事情复杂化?

  张华:因为赠与手续真的很麻烦,我们公寓就有个阿伯是通过买卖关系把房子给他女儿的,而买卖只要给些手续费就能办成。我老伴走后,办财产赠与手续也曾不胜其烦。但无论买也好赠也好,医生都不该不声不响地收下这套房子,更不该一开始就不讲真话,让简单的事情变得那么复杂。

  黄玲临终不糊涂 自称“精神不太好”

  记者:有报道说,护工刘桃华发现阿婆之前思维一直都很清晰,但到了2007年10月以后对钱的概念已经糊涂了?

  张华:黄玲不拿她找回的钱,还多给她一些,她可能觉得奇怪,但我不这么看。黄玲自己是很省的,但对钱财看得不重,对人很大方,吃饭都抢着埋单。我觉得她是有意给护工的。她曾跟我说过:护工不容易,天天吃辣椒哪有营养?事实上,护工对她也不错,有时还回家给她煮东西吃,老人嘴上没说,心里却很感谢,所以,多给护工点钱,想帮帮护工。

  记者:护工说,在老人去世当天和前一天,池医生曾亲自给她进行两次肌肉注射,还强调以前都是输液,从没进行过肌肉注射,你怎么看?

  张华:那也很正常,药是护士配的,有记录就查一查嘛。我倒是知道之前几天,她出去了一趟,不小心着凉了,后来转化成肺炎。临终那天我还去看她,她说:“你来了,是不是池医生通知你的?今天我精神不太好。”她吃不下东西,只喝了杯咖啡……80岁的人,来时就已一身病,很难再挺下去。

  扯上医患关系对谁有好处?

  记者:你有没留意媒体上的报道?

  张华:我一直看,但那些报道真把我弄糊涂了。我在想:这件事有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扑朔迷离呀?一会儿扯上医患关系,一会儿又说要保护护工。我知道,这里的人并没有对护工怎么样呀!她不是还在这里好好干着嘛!这么做只会让事情更复杂,让医患关系更紧张,这对谁有好处?

  记者:有人说,不管如何,作为医生,池响峰就不该收下病人的房子,这与收红包似乎成了一回事。

  张华:这跟红包不能画等号,因为不能忽略老人的感情因素。池医生对黄玲不错,他一开始也不知道她有房子,他不做工作,黄玲母子也不一定能团聚。只是他太年轻,涉世未深。现在他把事情讲出来了,通过法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早日画上句号。我去过不少医院,这里的医患关系算是好的了。我女儿从国外回来,我不让她回家住而是住到这里,几天下来,她对我说:“妈,这里24小时都有人看着你,我总算放心了!”我现在看到这里的医生、护士一个个没精打采,做事谨小慎微的,心里不好受。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