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云县茂兰镇农民笑谈新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10:01 云南日报

  2007年岁末,地处高寒山区的云县茂兰镇的后山彝族村寨,一缕缕云雾才慢慢散去,迎着和煦的朝阳,踏着陡峭的山路,我们走进了后山村委会,在村委会副主任谢世豪的引导下,来到了豹子洞组告别杈杈茅草房的谢世模家,村干部用彝族语向主人说明来意后,谢世模滔滔不绝的讲述了自己家近年来脱贫致富的经历。

  他笑着告诉我们,他家4口人,5年前是后山村有名的贫困户,全家仅有1间低矮破烂的草房,多年吃不上肉,因为地处高寒,没有水田,一年到头糊口的仅仅是包谷杂粮。近年来,在上级逐家逐户的扶贫攻坚工作中,他两个儿子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后,分别被输送到浙江和德宏务工,5年来两个儿子每年寄回的钱不低于7000元。他自己也发挥传统的篾具编织技术,每个街天出售提箩、篮子、囤子等篾具,每月收入500多元。到了2005年新建起了新房,添置了电视、VCD、音响、沙发等。有收入了,自己到市场上买大米吃,家中收获的包谷用来养猪,谢世模说:“我家摆脱了贫困,靠的是党的好政策。”

  村委会副主任谢世豪介绍,后山村有410户,基本上是彝族,完整的保留着彝族语言和风俗习惯,过去全村杈杈房和茅草房占30%以上。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彝族群众的住房全部变成了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有的还盖了砖混房,全村劳务输出180多人,每人每年寄回家的钱不低于4000多元。通过推广科技, 2007年茶叶种植户户均收入5000元多元;包谷产量大增,粮食家家自给有余。现在全村65%以上的农户看上电视。彝族群众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顶头雾露脚踩霜,苦荞粑粑洋芋汤”。这是该县涌宝人概括过去贫困生活的顺口溜,如今渐渐被人淡忘。走进涌宝镇的胜利村,虽是隆冬季节,满山遍岭的茶叶依然一派葱绿;独具特色的树头菜,枝壮叶肥;定植后的连片核桃苗木,嫩枝吐芽。各山寨村庄交通道路全部贯通,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胜利村显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景象。

  胜利村南陡河组组长、共产党员李世鹏介绍:“胜利村家家富裕了,就拿我家来说,现在过上好的日子,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涌宝镇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中,我种茶树20多亩、木瓜15亩,放养山地乌骨鸡1000多只,我和老婆明确分工,我负责种植业,她负责养殖业,2007年茶叶价格攀高,收入4万多元,销售鸡的收入2万多元。胜利村虽偏僻,但交通条件很好,我家除了经营种、养业外,还收购茶叶和龙胆草等一些中草药材到市场上销售,2007年经商收入达20多万元,加上种、养殖业收入,家庭年总收入近30万元。我家重新建盖了住房,绿化了庭院,家用电器和各种生活用具样样齐备,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可以随时洗澡。”

  涌宝镇副镇长罗席明谈及涌宝镇变化,滔滔不绝。近年来,涌宝镇从山区资源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加工业,大大加快了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爱华镇草皮街社区是临沧过境云县的中心腹地,近年来,在经济多元化发展中,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物质条件,让大批农民家庭从中受益。

  山脚组的农民沈修云高兴地说:“我家4口人,土地被征用后,生活一度面临困境,在镇和社区扶持下,2003年我在大平掌山养殖鸡,规模从小到大,每年销售几万只,到2007年12月底,收入达120多万元,存栏鸡还有3.2万只。家中建盖了砖混楼房,有一辆自用的轿车和一辆客货车。吃穿不愁,日子过得很红火,这样的小康日子以前想都没有想到过。”社区支部书记字国兴说,草皮街社区是云县经济条件最发达的地带,前几年部分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多数从事商品经营,收入不算低,但发展缓慢。近年来,社区调整产业结构,很多农民发展甘蔗、水果、核桃、板栗、蔬菜种植,年收入大幅度增加。

  采访中,干部群众如数家珍地讲述着生活的变化和家庭的变迁,好政策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施 党黄光文(云南日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