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支教西藏筹资16万元助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15:02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 夏杨 何奔 实习生 王卉贤

  近日,中山大学研究生陈淑芬和另外九名来自全国的大学生一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接见,并受颁“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奖章。

  陈淑芬是广东大学生中的唯一获奖者。从自助到助人,小陈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个贫困孩子能得到社会帮助完成学业,已经很幸运。没想到学校团委、团省委、团中央还给我这么高的荣誉!”她说,拿奖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这只是我自强、助人的开始!”

  贫困家庭遭车祸雪上加霜

  中大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07级研究生陈淑芬,老家在广东英德市沙口镇,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务农,她和哥哥都在读书,家里经济很窘迫。初中时已经开始借钱交学费。

  2002年3月,兄妹俩都在读高三,她父亲出了车祸,脑部淤血住院。父亲住院的钱是亲戚拼凑垫付的,家里负债累累。为了照顾父亲,高考填报志愿时,陈淑芬决定就近报读。结果她考上了中山大学,哥哥考上了广东水利电力技术学院。

  然而,她没有丝毫兴奋。没钱交学费,大学梦仍遥不可及。

  走进“雁行社”踏上自强路

  两人同时读大学,家里去哪儿凑学费?陈淑芬打电话到中大,咨询能否缓交学费。报到那天,她心情忐忑不安,学费可暂缓,但能否贷到助学金,还是未知数。

  给她办助学贷款的老师很热心,一个月的军训结束时,贷款已批下来。并且,老师考虑她的生活来源,还给她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她到院学工处当了“学生助理”。从那天起,她加入了刚成立的“雁行社”。

  “雁行社”是中大的勤工助学机构,帮助最困难的同学自立自强、度过生活难关。雁行社有100多名成员,管理老师时常给他们讲人生道理,告诉他们要正视困难,要回报社会。陈淑芬说,每次,她都很感动。大学里的温暖,让她看到了希望,增加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也唤起了她对未来的信心。

  感恩的心,让她学会帮助别人。她加入了学生社团“爱心同盟”,课余编织手工艺品,义卖收入“一对一”帮助失学儿童。她还发动同学到养老院做义工,给老人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

  大学四年,她靠自己的双手,没向家里要一分钱,并荣获中大“优秀团员”称号,还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

  支教西藏筹资16万元助学

  毕业前夕,陈淑芬决定报名到西藏支教。2006年8月,在上海接受培训之后,她和同伴一起来到了西藏林芝。在林芝一中开始了支教生活。

  这里的学校硬件不差,但软件落后,学生基础差,又缺老师,缺管理。陈淑芬先后担任高一一个藏文班、一个汉文班和高二三个藏文班的政治课教师,她发觉教学上困难重重。这里的孩子有的上学中断过,有的跳过级,基础很差;还有些孩子汉语不行,更别说英语,每到测验,班上及格的很少;这里交通闭塞,资讯不发达,孩子对教材上的内容感觉陌生,接受起来很慢。

  陈淑芬努力探索。上课时,尽量列举贴近当地生活的例子,帮学生理解知识点。她还利用中午时间,给孩子们补课;利用周末开设“第二课堂”,组织文化艺术活动,给女生开青春期卫生讲座,组织兴趣小组等。她还用晚自习时间播放人文历史电影、组织游戏活动及知识竞赛等。

  在西藏支教,感受高原山区孩子教育的落后,陈淑芬还发动了一场募捐,筹资16万元。

  她说,这其实是延续了师兄师姐们的做法。中大上一届支教队员去了广西,他们曾发动校友捐款,帮助了不少贫困孩子。这个接力棒传到陈淑芬手上,算是第二届。她和同学在林芝调查、筛选,将贫困孩子的信息制成表格,传回中大。在学校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募捐,仅用一个月,就筹集到16万元善款。这笔钱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助学金,一部分做奖学金,帮助林芝地区200多名贫困孩子重返学校。“一年的支教生涯,将成为我一生的记忆!”陈淑芬说,她现在还经常给那里的孩子写信,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好好学习。

  前不久,她又认领了林芝地区6名高中生,承诺帮他们完成高中学业。这意味着每学期要给每人寄500元学费,每年她要想办法筹集6000元。她自信没问题。

  ■对话

  直面贫困,是人生大课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在自立自强的同时,也帮助了不少人。这个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淑芬(以下简称“陈”):我有一个想法。人们在帮助贫困孩子的时候,往往最愿帮助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而我觉得,考量的标准,不能只看成绩,关键是态度。只要这些孩子很希望学习,又很努力学习,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得到帮助。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社会的努力,能让每个想读书的贫困孩子有书读,让只能读到初中的孩子读到高中、甚至大学。

  记:助学金发放中有些问题被人攻击,比如受助者有些并非真正贫困生,有些真正的贫困生却拿不到助学金,还有的贫困生花钱大手大脚、挥霍浪费……

  陈:这种现象的确存在,我也看到,有的学生拿了助学金就直接去买手提电脑。同样是助学金申请,文笔好的同学注重渲染,就更容易打动审批老师;而有的同学客观地写自己家庭的困境,却没有通过。还有的同学,觉得说出自己家里贫困不好意思,不愿申请。老师对学生资料的核实,也只能凭他提供的资料和对这个人的了解,未免有所偏差。希望以后制度更完善,避免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记:很多贫困孩子不能摆正心态,不能正视贫困,心态很压抑,马加爵就是个极端的例子。你觉得学校应该怎样努力?

  陈:贫富之分只是经济差别,绝非荣耻之分,贫困生没必要感觉不好意思。对于这种不良的心态,希望学校多关注,多给予引导教育。现在很多学校、很多机构也很关注这个问题,会组织讲座、心理咨询以及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正视困难,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

  现在的宿舍内,很多同学有电脑,日常用品差异也很大,同学之间也要相互体谅,照顾贫困生的情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