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鼓励,扶起独腿少年“跳跃”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9日09:11 温州新闻网

  温州网讯 又开学了,李坤拄着拐杖,一路跳进自己的教室。推荐阅读

  他是文成县文成中学一名普通高一男生,右腿高位截肢,却各科成绩皆优,甚至连体育也不赖,是全校数千名学生中的名人。

  十年前,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右腿。

  十年后,因为种种鼓励,他不仅快乐起来,还“跳”进了县重点高中,并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整个学校。

  这背后,会有多少故事?不久前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走近了他。

  一句誓言,

  他成学校新闻人物

  “我身残,但志不残。”2007年9月,在班级新生自我介绍时,李坤向全班同学说出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在大家的记忆里,印刻着三件小事,是李坤对这句话的践行,让人肃然起敬。

  “失去一条腿,应该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吧?我不敢看他,也许那异样的眼神会把他逼向墙角。”李坤的同班同学巫素有还记得初次看到李坤时的情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们被分到了同一个寝室,寝室在5楼。巫素有说:“5楼?当时,我觉得这该对他造成多大的不便。一条腿,天天好几次上下跳跃近百级台阶,太辛苦了吧。不少同学都劝他去找老师换个寝室。”学校了解到李坤的情况后,主动将李坤换到了一楼寝室。

  可李坤做出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惊讶了。他一口拒绝了老师的好意,说:“5楼?没问题。就当是锻炼身体好了。老师不必对我特别优待。”

  说起李坤,校政教处副主任刘爱菊对一次学校广播操比赛记忆犹新:“李坤是残疾人,现在的广播操,健全人要跳好跳齐都难,何况是他?我们允许他不参加。”但李坤又一次拒绝了老师的好意。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跳跃,李坤心里装着班级荣誉,装着不甘人后。

  多少个夜幕茫茫的傍晚,操场上,总会出现一个独腿练习的身影。最终,李坤班获得了二等奖。比赛那天,全校师生齐聚,当李坤班顺利完成所有动作时,全场掌声雷动。

  文成中学校长郑明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7年12月6日,他在学校军训阅兵式上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特殊的身影,他就是高一(15)班的李坤同学,他在军训场上的行动令在场所有人员无不感动,我要以校长的名义,号召全体师生向他学习。”

  2007年12月,文成中学举行学生军训。考虑到李坤的实际情况,校领导和老师再次一致同意他可以免训。可生性不服输的李坤,径自跑到校长办公室,坚决要求参加军训。从此,在学校操场上一片碧绿的迷彩服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身影。他右手拄着拐杖正步走的时候,他用拐杖支撑体重和平衡,快速踢出左腿。

  刚开始时,李坤很不习惯,为了练好这个动作,不打乱队伍的节奏,每次军训结束后,他都要在操场上独自练上一两个小时。立正,踢腿,下蹲,渐渐的,他的平衡感越来越好,动作越来越有力。同学们受到了他的感染,训练得特别认真。

  军训结束的阅兵式上,李坤被评为“军训优秀个人”。校长郑明华满心感动,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亲手将一束鲜花送到李坤手中。

  两次跳跃,

  新闻背后感人故事

  2008年1月底,这个脸上还长着青春痘,面对生人带着羞涩笑容的男孩,在教室里讲起了他的故事。

  对于李坤而言,16年的成长经历,有两次“跳跃”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第一次跳跃是在十年前。

  “那时我6岁,我只记得那天,我、哥哥和姐姐一起去外婆家玩。我很开心,一路蹦蹦跳跳。当我不经意地往路旁用力一跳时,突然,一辆卡车出现在我面前,接着,我便被一股强大的气流紧紧吸住,然后便晕倒了。我隐隐约约听到一阵刺耳的刹车声。迷迷糊糊中,我发现已躺在手术台上。当我醒来时,发现我的右腿没了。

  那一跳,李坤失去了右腿。时间可能还不到1秒钟。

  第二次“跳跃”,李坤用了整整十年时间。

  这十年,他首先要克服一条腿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为了练好平衡和左腿力量,小小的他,一次次在父母的搀扶下练习跳跃、上下楼、下蹲等。由于不适应假肢,小小年纪,他就拄起了父亲亲手为他做的拐杖。经过十年的锻炼,李坤拄着拐杖,走得比常人还快。独腿立定跳远能跳2.20多米,50米跑9秒多就完成了。乒乓球、羽毛球,他的技术不错,篮球也能打上几下。

  这十年,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比生理上的缺陷还要艰难。“确实有过一段阴郁的时光。我感到周围人看我的眼神都是异样的。我不敢出门,不敢和别人对视,变得越来越害羞、内向。”但是,这一切,李坤都克服了,健康成长起来。这其中的艰苦,也只有他自己体味最深。

  十年一“跃”,李坤从肢体残疾者,变成了一名有较强生活自理能力的阳光少年。从乡村小学,一步步考到县城,考上了重点高中,并成了班级里的尖子生。

  三种鼓励,

  独腿少年成长启示

  李坤的健康成长历程,给予社会的,不仅仅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翻开他生活中的一些点滴,能让人看到另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鼓励的故事。

  十年里,有三种鼓励,让他拥有自信。

  第一种鼓励是“父母之爱”。

  “我的拐杖,是我的工具,是我生活的伴侣。它是爸爸专门为我做的、充满了父爱的拐杖。我的爸爸,是峃口一名颇有名气的木匠。”

  李坤的父母在文成县城城郊开了一家面条作坊,收入不高,生活很不易。可就是这样一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父母,将大儿子、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对于身残的小儿子,更是处处充满了呵护与鼓励。

  李坤的父亲李一灶,每次都亲手为儿子制作拐杖。十年来,他已记不清儿子用坏了多少支。“每次做拐杖,我都会把儿子拉到身边,让他帮忙,让他看到我整个制作过程。”也许,他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儿子切身地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和爱,不会让他觉得拄着拐杖而低人一等。

  而生活里,夫妻俩鼓励儿子的点点滴滴,还有很多。李坤说:“很多细节,我都不记得了。但我总是能感觉到父母之爱包围着我。”

  第二种鼓励是“师恩”。

  在李坤的记忆里,留下了一位又一位老师的身影,是他们的鼓励,让他不惧他人的目光,获得自信和快乐。

  小学班主任李文君老师,为了不让他受伤,体育课等活动时间,将李坤留在了教室里,帮他辅导功课,敦促他学习。“她一直都很关心我,教给我知识,更教会我做人。”

  初中班主任吴光锋老师,严格但幽默。“初中的时候,我爱打电动游戏。中考临近时,一天晚上,我与同学去游戏厅放松心情,第二天就被老师逮住了。吴老师整整训了我一节课。他的话和鼓励,让我泪流满面,满心懊恼。是他,让我懂得了,人是需要有自制的。”

  李坤记得每一位老师对他的帮助,包括几位愿意为他换寝室、免修广播操、免军训而被他拒绝的老师。“他们都是在呵护我,鼓励我。”

  第三种鼓励是“同学的掌声”。

  在文成中学校园里,一提起李坤的名字,几乎所有的师生都会赞不绝口。可他们不知道,在李坤心中,他们的鼓励同样给了李坤力量。

  高一开学时,面对同学说出“我身残,但志不残”的李坤,其实内心是多么紧张忐忑。“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当我说出那句话时,竟然响起了掌声。这热烈的掌声,给了我多少力量!”

  军训时,当老师领着他走进队列时,教官一句:“大家欢迎!”掌声爆炸般地向李坤迎来,这掌声给了他荣誉感、责任感。

  军训结束时,当校长将鲜花送到他手中,校园里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掌声,让我倍觉自豪,也给我前进的动力。”

  对于这些伴随他成长的鼓励,李坤在自传里这样写道:“我一步步地,在大家的帮助下,走出了那一段暗无天日的回忆,迎接我的,是一个快乐的世界。这十年中,我不知被多少话伤害过,不知道有多少快乐与我擦肩而过。但我知道,是这些鼓励,让我觉得,我并没有被世界抛弃。幸福,在我的心中慢慢积累。”(记者 刘曜 报道组 钟建芬)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