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马军:向污染企业宣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09:38 南方人物周刊
马军:向污染企业宣战
马军,职业:先记者,后民间环保人士/“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时至今日,我也并不认为自己的环境观点高于别人,我们只希望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只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确实是黑与白的问题,就是说当你没有机会获得知情权,没有机会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就被人做了决定

  职业:先记者,后民间环保人士/“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本刊记者 安库雷 发自北京

  对于一个刮风起尘风停起霾的城市来说,今天真是一个好天气。

  楼下小区广场里,老人们推着童车出来晒太阳,闲聊声爬上6楼,闯进了马军的办公室。

  马军喜欢这种很生活的响动,但只有天气好时,它才会飘上来。多数时间,他早上9点来到这里,看一眼空旷的广场,发邮件,接电话,写报告,给自己的网站“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录入数据。

  马军是这个研究中心的主任。主任的英文是director(指挥者),实际上他只能指挥3个人,其中一位还因为出国留学暂时离开了。两个女孩在隔壁——实际上是客厅的电脑前忙碌着,她们一位负责水污染研究,一位负责空气污染研究。

  出版《中国水危机》 

  投身民间环保

  1993年,马军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后,进入香港《南华早报》任研究员。彼时,三峡工程通过人大表决不久,理所当然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马军常去三峡采访。随着他走过的河川越来越多,他越发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水污染在1980年代就开始严重起来,但直到90年代中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各种利益方,推着我们走向‘先污染后治理’。”而这恰恰是一条我们从小学起就被告知可以避免的西方的“老路”。

  1998年的大洪水推动了社会的反思,“为什么要和自己的母亲河作殊死搏斗呢?”马军问。六七年间遍访大江大河的经历,促使他在1999年完成了《中国水危机》一书。

  这本以触目惊心的龟裂的土地为封面的书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本来以为把责任从肩上卸下来了”,最后还是被舆论推动着,走向了专业环保的路。

  2004年,马军被推荐参加“耶鲁世界学人”项目,到耶鲁大学做了一年访问学者。有些中国学者在做访问学者时,习惯给老外“上课”,纠正他们对中国的种种误读,对马军来说,在美国的最大收获,是亲身体验了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促进作用。

  马军还记得第一次面对耶鲁全校的演讲,题目是《作为一个美国公民的责任》。马军提醒耶鲁的学生,美国人有很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使用高消耗的产品,这种高消耗的背后,是让其他一些国家付出了环境的代价。他设想,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工具,来区分在保护环境方面,什么是好产品,什么是坏产品。耶鲁学生对他的演讲反应热烈,不少人直到现在还是马军环保行动的关注者和支持者。

  从美国回来后,马军自问:如果西方民众都能够通过施加间接的压力,敦促跨国公司在中国保护环境,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于是,他辞去了在环境咨询公司的职务,投身民间环保活动。

  公众应该有机会获得知情权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