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战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15:30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刘炎迅

  《南方都市报》体育评论员张晓舟的一篇评论《弄他!弄他!》引起了重庆人的集体愤怒

  “这个痞子一般的人,偏要流氓式的思维,无赖一般去写字,硬生生给重庆来了一张鬼画符,实在可恶之极!”

  几天里,不少重庆人都在发出诸如此类的愤怒之声。不断刷新的论坛里,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重庆人火辣执著的个性, “似乎你给他一把枪,眉头上起着火焰的他就会冲到你面前,嚷着闹起一场革命。”

  这一次,重庆人“革命”的对象是一个媒体人——张晓舟。

  张晓舟是一个年轻人,消瘦,长发,戴一黑框眼镜。他是一个乐评人,同时又是《南方都市报》的资深体育评论员。

  这个年轻人没有想到,自己写在2月22日《南方都市报》上的那篇 “小边栏”评论——《弄他!弄他!》,一夜 之间让他成为一座城市集体讨伐的敌人。

  “万恶的评论”诞生

  2月21日,东亚四强邀请赛战罢第二轮。

  赛事几日,《南方都市报》体育评论记者张晓舟一直驻守重庆,近身观战,连续写下4篇“东亚四强赛观察”,配合 其他记者的赛事报道,一起刊发在《南方都市报》体育版上。

  此前一天,中国男子足球队输给日本队。而更早些时候,中国男队再次负于老冤家韩国队,抒写着逢韩30年不胜、 逢日10年不胜的耻辱纪录。

  这一天,中国女足也未能迎来一场胜利,与老对手朝鲜队0比0握手言和。

  张晓舟很快动笔写第五篇“东亚四强赛观察”,这一次,他并未拘泥于足球赛事,而是将目光投向身处的这座城市, 嘉陵江边的重镇,重庆。

  “重庆就是一座很‘搞’的城市。”张晓舟开宗明义,一个“搞”字,给全文赋予某种特别的调性。从一开始,似乎 注定会刺激“愤怒的大多数”。

  关于“搞”,张晓舟认为是“搞笑”和“恶搞”,这也是他对重庆城市的定义。在这样的定义下,他眼中的城市具有 别样的意味,“高架桥把古城墙摁在胯下,米开朗基罗的肌肉男雕像守卫着长江大桥,宋代古镇磁器口的茶社里键盘为三把二 胡伴着电子节奏,江滩的庙会上响彻震耳欲聋的‘WewillWewillrockyou’可译为‘我们就是要搞你’。 ”

  “这个暧昧的动词当然还意味着‘搞’女人乃至‘搞’男人”。张晓舟试图以这座城市中现实存在的更多细节来佐证 这句话,随处可见的推销处女业务的情色广告卡,电视上成天不断轰炸的 “男根广告”,这些,似乎让张晓舟这样一个异乡 人感到无法忍受,“你必须具备受虐狂的修养,才能忍受这样的广告轰炸。”

  回顾了现实里涉及性的尴尬境遇,张晓舟沉浸于一种惯性思维中,当他在夜色中看到嘉陵江边“求精中学”巍然耸立 的楼房时,不禁调侃起来:“如果你长大了不想去男性生殖健康医院,最好先来报考这个中学。‘求精中学’,俨然成了本城 地标男性图腾。”

  张晓舟根本不会想到,在几天之后,这些话产生怎样的杀伤力。这所百年名校的师生,“犹如裸身被弃于闹市般羞辱 ”。

  事后回忆,张晓舟坦言,写文章时候并未多想,“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一气呵成。调侃“求精”之后,他突然感悟 :“为什么重庆是‘雄起’的老巢,为什么重庆球迷那么爱喊‘雄起’,或者说那么需要有一个地方能让数万男人排山倒海地 一起‘雄起’。”“毫无疑问,‘雄起重庆’才是最伟大的重庆城市口号。”

  文章临了,张晓舟还是回到了足球,“这座城市已失去了中超,萧条的大田湾被沸腾的奥体中心取代了吗?可是亚洲 杯和东亚四强赛多少年才能轮到一回???只是庙大船小的奥体中心马上又要长时间归于沉寂,重庆球迷找乐和泄愤的机会好 不容易轮到一回,马上又没了。??李玮峰和对方发生冲突时,全场高呼‘弄他!弄他!弄他!’‘弄他’是‘雄起’精神的 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不管是对韩国队日本队,还是对千夫所指的中国足协,重庆球迷唯有‘弄不到他’的不爽。”

  愤怒的重庆网民

  2月22日,张晓舟的这篇评论以《弄他!弄他!》为题,刊发在当天《南方都市报》A24体育版左侧边栏位置, 全文1300字左右。

  文章见报后的几天里,一切显得风平浪静。

  3天后的25日,平地起波澜。这天上午,在重庆本土影响力最大的市民论坛——“重庆论坛”里,重庆网民“吾从 周”发出一篇名为《张晓舟:你必须向重庆人民道歉》的帖子,第一个旗帜鲜明地反击张晓舟。

  如同一声集结号,此帖迅速引起网友的强烈反响,更多的重庆网民这才突然发现,千里之外的广州,居然有这样一篇 “大逆不道”的文章得以见报,“公然诋毁和恶意中伤他们深爱着的重庆城”。他们开始愤怒。

  25日14点24分,重庆网民“火柴棍”在“重庆论坛”里发表题为《张晓舟代表的是一股势力,在向谁下战书? 》的文章,他愤怒地分析说:“张晓舟不是白痴,这一切也不是他‘意淫’的结果,他愚蠢不到个人如疯狗一般对准大重庆狂 吠,他对全重庆的诽谤、诋毁行为,必定是受到指使的,已经上升到了立场和原则问题。”

  究竟张是受谁指使呢?文章背后又藏着怎样的险恶用心?“火柴棍”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继续满怀“革命激情” 地呐喊着:“大火已经烧起来,就让它烧得更旺。”

  在一番革命宣言之后,“火柴棍”开始呼吁:“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有请重庆的写作高手们,该是你们发挥和报效 母亲的时候了。”

  在对“火柴棍”最初的回帖中,一些网民显然还没有和他一样的情绪:“楼主以前是红卫兵还是义和团?”“你好像 生活在文革中。”

  但是很快,已经没有人再去调侃“火柴棍”的措辞和文风,更多的开始将矛头对准张晓舟。

  愤怒激越的叫骂声开始在网络上流布,越来越多的网友对张晓舟口诛笔伐。

  “公安机关应该抓捕张晓舟。”重庆网民“yoshikon”称:“张晓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 3条,‘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这一天,张晓舟被一次次定义为“跳梁小丑”、“萎缩男人”、“低级动物”、“张疯子”、“下流文人”??

  很快,聪明能干的网民将张晓舟置于“人肉引擎”,试图彻底“揭露张晓舟的丑恶面貌”,将这个1970年出生的 汕头年轻人“裸体示众”。

  而在百度“张晓舟吧”里,从2月25日起,几何级数一般涌进的人们重复着对张晓舟相似的咒骂。

  当天,张晓舟已经得知对于他的那篇文章,“很多重庆人看了不爽”,不过他依旧显得轻松,他随即在博客里全文贴 出《弄他!弄他!》,并说道:“??贴出来让大家都一起来不爽一下吧。至于有记者就这篇文章想要采访我,我看就不必了 吧。”

  激动的重庆媒体

  25日下午,重庆当地的媒体开始陆续介入此事。华龙网、当红网、重庆生活论坛、天涯社区重庆版等22家重庆当 地的网络媒体发起联合声讨。

  作为重庆主流网络媒体的华龙网,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该网站牵头发表声明说:“在这篇‘奇文’(《弄他! 弄他!》)里,此人(张晓舟)满怀深仇大恨,使用了大量近乎变态的暗喻,对重庆人、重庆历史、重庆文化,甚至重庆这座 城市的‘性别角色’,进行了“行云流水式”地谩骂。这篇文章以偏概全,极尽污蔑重庆形象之能事。”文章“严重破坏和扭 曲了重庆形象,给重庆人民抹黑,造成极坏影响。”

  在这些“铁肩担道义”的重庆本土的网络媒体眼中,张晓舟“罪大恶极”。

  为此,各家网站共同声讨张晓舟,“要求南方都市报收回不当言论,严肃处理作者张晓舟,同时在各大网站论坛及《 南方都市报》显要版面向重庆人民道歉,挽回因此造成的不良影响。”

  《天府早报》记者曾在事发后联系到张晓舟,得到了张晓舟简短的回复:“我知道这个事儿,但不接受采访。怎么会 把这个事儿当成一个新闻?不就是一个小破文章吗?如果谁觉得不爽,大可写文章骂,这不是一个新闻。”

  这天下午,激愤难当的天涯社区重庆版和华龙网的网友分别代拟了两份诉状。这两份诉状的被告均为《南方都市报》 和张晓舟,一份诉状的原告为求精中学,另一份诉状的原告为“3100万重庆人民”。

  两份诉状大致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两被告在《南方都市报》、《中国教育报》及《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华龙 网、大渝网等媒体上向原告道歉,道歉信内容应征得原告同意;二是两被告赔偿名誉损失费1元;三是两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用。

  对于如此诉讼,重庆合纵律师事务所周宏律师显得很乐观,他认为:“构成侵犯名誉权大致需要四个要件,分别是被 告有无故意或过失,有没有实施,是不是产生了不良后果,被告的行为和不良后果有没有因果关系,等等。从现在的情况看, 这几个要件大致符合,再加上诉讼请求比较低,只要求赔偿1元名誉损失费,胜诉可能性较大。”

  26日,重庆《时代信报》、《重庆晚报》等数家当地媒体纷纷在显要版面报道此事。《时代信报》还以部分编辑记 者的名义,发出致《南方都市报》及张晓舟一封公开信,题为《面对一个城市传媒须保持善意》:这篇文章已经成为了一个事 件后,我们希望得到一个道歉。这不是小题大作,牵涉到3100万人民的感情。它跟幽默无关。

  这些“饱含着对重庆至深情感”的报道和文字,迅速被网民转载到各大网站和论坛,掀起又一轮喧嚣和纷争。

  这天下午18时58分,南方都市报网站上登出一则致歉启事:“本报2月22日A24版刊发的体育评论《弄他! 弄他!》一文,对重庆及重庆个别单位进行了不恰当的调侃式评论。对重庆城市形象及市民形象造成伤害。特向重庆市民、所 涉单位及本报读者郑重致歉。”

  次日,南方都市报在当日报纸A2版再次登出致歉启事。与此同时,《时代信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重庆时报》等均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南方都市报向重庆道歉的标题,并在时政要闻版以半版或整版的篇幅刊 登重庆市民及专家对此事件的态度。

  《南方都市报》公开致歉后的第二天,一些重庆网民认为致歉诚意不足,将张晓舟令人难以接受的诋毁性恶评,仅仅 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不恰当的调侃式评论”,至今没有说明将对当事记者、编辑给予怎样的处理。而重庆求精中学也不满在被 指名道姓地侮辱之后,只有报社方面向“重庆个别单位”这样语焉不详的致歉,因此已经连夜向《南方都市报》发去快递,要 求《南方都市报》和张晓舟在全国公开媒体上向重庆人民和求精中学师生道歉,并对张晓舟等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 ,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由盛怒到平静

  至本刊截稿时止,事情并未完全平息。但随着事件的进展,主要以普通重庆网民组成的激进派人数逐渐减少,人们开 始由盛怒转为平静。

  重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孙元明、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涂涛、重庆律师协会副会长孙渝等人都认 为,“重庆各界所反映出的这种愤怒的气氛,只是暂时的一种常理心态??重庆人绝对能够以这座城市独有的胸怀和气魄,去 优雅地愤怒,并理性地自我反思。”

  在这起事件中,“温和派”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观点可能更容易引起局外人的认可:一方面张晓舟的文章“玩笑实 在开得大了些”,已经不是幽默了,另一方面重庆人的反应也过火了些。

  近年来,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报纸电视中,每每有人或者作品提及具体某个地方人的负面表现时,都会引发集体反击 。此次事件只是众多地域纷争事例中比较抢眼的一个。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见得所有的人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所在的省市感情都很深,甚至也不乏骂娘的情况。但 是,当别人指出自己家乡的一些问题后,有的人却会极力维护家乡的形象。这不是坦荡的君子情怀,显得有些虚伪,也过于敏 感。”一位评论人士说。

  “对某个省市公然调侃讽刺是一个禁忌。”新加坡《联合早报》如是说,特别是媒体,一旦犯了规,将会惹出麻烦, 此次张晓舟和《南方都市报》便是一例。

  地域冲突不可避免

  -本刊记者/祝翠霞

  地域文化在融合中难免有碰撞,中国人举世无双的“乡土集体主义”有时会加剧这种碰撞的力度

  对于作者张晓舟自称的“小破文章”,重庆人却是前所未有的郑重对待,22家网络媒体发起联合声讨,几家主要报 纸几乎都参与进来。在局外人看来,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现象。

  对一个地域的指责总会招致群起攻之,接踵而来的就是为该地域的辨护。这些辩护还经常集结成书:《河南人惹谁了 》、《湖南人凭什么》、《俺们东北人》、《阿拉上海人》、《其实你不懂广东人》??重庆人对一篇评论的愤怒放在这种背 景下就不那么陌生了。

  地域文化以及与之伴随的地域歧视几乎是个挥之不去的话题。有人不喜欢湖北人,因为“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有人不喜欢上海人,因为上海人精于算计。谨慎的人不会一网打尽,因为即使一个地方也会有各种不同的人。但是一个人的 地域色彩总是抹不去的,我们的饮食习惯离不开家乡的风味,我们的口音也会时不时地捎带出来,我们无可避免地带着成长、 生活的地方的群体习惯。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的国家,地域差别是必然的。两千年前,司马迁的《史记》 里就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战国时期就有著名的燕赵文化。燕赵文化依托于战国七雄中最靠北的两个诸侯国而产生 。历来人们多用“慷慨悲歌”来形容燕赵文化,荆轲刺秦前易水送别的一幕至今撼人心魄。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中 国多种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的文化差异很难消逝,会长 期保存。

  即使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地域文化的差异也并没有消失。有人指出,户籍制度的存在强化了地域的分割。

  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发达,各地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在融合的过程中,也难免碰撞,“地域歧视”因此风 涌水起。最著名的地域歧视大概就是对河南人的歧视,这种歧视甚至上升到政府层面。2005年3月,深圳警方在大街上悬 挂“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成为轰动一 时的新闻。虽然自此之后社会各界进行反思,为河南人正名,但是经过了种种恶遇之后,河南人自己也变得不自信起来。如果 你问一个河南人是“哪里人”时,他会对自己的身份有所顾忌,假如是同事或熟人,他还有可能认为你是明知故问、不怀好意 。

  在“张晓舟恶评”事件中,重庆人兴师动众和大动肝火的程度让人印象深刻——一篇千余字的体育评论可以搅动整座 城市的神经。重庆文化的特点大概在这起事件里也有所体现。重庆文化被称为“码头文化”,重庆人的性格被概括为“耿直、 团结”。“几十个人在一条船上划,节奏必须高度一致,拉纤过礁,只要一个人的节奏和大家不合拍,或者拉纤的方向稍稍有 点不一致,那么这个力就白费了。”重庆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如此解释重庆人团结的原因。在对待张晓舟的不友善言论方面,重 庆人的冲劲儿和团结劲儿表露无遗。假如换一个城市,大概就不会制造这么大的动静。

  文化难以好坏区分,说到底,文化不过是群体习惯。上海人的务实精明可以演变为为斤斤计较,东北人的豪爽义气可 以演变为大忽悠和无原则,一枚硬币总有两面。重庆人的耿直和团结有时在外人眼里会变为“不讲理”和“搞帮派”。北京一 家公司在重庆做了不到3年就撤了,因为重庆当地员工要求涨工资,而且要高于重庆同类企业,理由是“因为你们是来投资的 ,没钱来投资什么?”

  易中天说,人们首先应该对自己的地域文化进行清理和分析,“看哪些是普适价值,如果你的传统不符合现代社会就 要改。”这恐怕是对待自身地域文化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

  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外,中国人的群体观念大概也举世无双。中国人走到哪里,中国人的同乡会就被 带到哪里。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世界人民怕美国,美国人民怕长乐”——美国纽约华人40多万,福州长乐人就有20万。 有人把中国人这种“乡土观念”、这种特殊的集体意识称为“乡土集体主义”,认为其与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欧洲的公民意识 、日本的团队意识都不相同。也许正是这种“乡土集体主义”,使得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在受到指责的时候,生长于斯的所有 人的情感都会受到牵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多,地域文化的差异势必慢慢减小。当父亲是东北人、母亲是河南人、孩子是深 圳人,而大家又在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时候,文化差异可能就是一件比较容易应付的事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