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是商业文化的融合之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16:31 外滩画报

  B:6 年中,你经常去外滩吗?

  C:平均一两个月去一次。有时一个月去两三次,有时两三个月不去。我到外滩的各家餐馆去吃饭。

  B:这本书的主线是什么?

  C: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结束开始写。当外滩回到中国人手里,中国人怎么认同,花了多少时间?外滩从来不属于中国,外滩真正“回归”中国的过程是漫长的,这里面包括了中国人内心的民族主义障碍,这是所有被殖民过的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的问题。其实外滩的变化是从1941 年开始的,铜像被拆掉,清洗欧美的痕迹。这个地方像舞台,不是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常生活的地方。

  B:我在2006 年看过你的书稿,当时你是从西方视角看外滩的,但今年看你的书,发现你的视角往回收了。

  C:我原来是想完全打破中国人的角度。外滩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地方,我非常警惕不要只用中国人的视角,必须用两种视角。所以我一定要去英国和美国找材料、作访问。

  我在国外看的全是英文书,和我讨论的也全是外国人。那时,我在亚太中心当访问学者,写完一章,我就拿去演讲。演讲的对象是历史系的美国学生,他们的立场相对是第三方的。他们的一些提问对我非常有帮助。我第一次受到触动是在中西部一所大学。有学生提问,作为外滩的第二、三、四代,你怎么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变化过程中的非自愿性?你的身份认同是怎么解决的?我后来就想,一定要找到材料说明中国人当时自己对这事的看法。但是我能举的例子都是英文的。

  在准备资料时,我发现70% 的资料来自外文。这有点矫枉过正了。小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外滩,觉得里面肯定有东西曲解了,一定要找出不同的外滩来。然而在美国后期,我觉得我是一个中国人,外滩是上海城市的名片,我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英文材料,站在外国的立场上讲话?这令我很不舒服。我不是殖民主义者,不是外国人,也不是民族主义者,我就是这个城市的居民。我必须找到自己的立场,符合我的自尊心的看法。

  后来我把英文证据能删的都删掉了。我希望能平衡,现在书里50% 是外国人的评价,50% 是我做的访问。后来,我回上海访问了外滩附近的居民。因为有西方的角度作参照,所以中国人的角度就更加有力量了。如果在以前,我听到这些中国人的回忆,我其实不是真的很明白它们的价值。我慢慢隐约觉得上海本土居民对城市有自己的认识,如果更深入地看它,完整地表达它,它是最经过生活锤炼的想法。

  B:参照之后,你发现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C:我觉得外滩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地方,它的文化是商业文化,你不能说它是西方正典文化和东方正典文化的融合,就是商业文化的融合。

  B:上海人面对外滩是很复杂的,外滩伤害了很多人自尊心,也给了很多人荣耀。

  C:对,所以我在书里说,外滩对自己的面容既骄傲又自卑。上海人建立自尊心是很难的,但正在建立。对现代性的追求在每个市民心中都有,热切的热望,这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但这种动力很容易跟崇洋媚外混淆。

  B:你和外滩之间是有心理较量的。

  C:这本书写得很慢,一直在调整。好几次都说差不多了,但又一次次从头来过。因为慢慢跟这一段有感情了,我就想,怎么可以没有抓到它更本质的东西。就像和它打仗似的,我一定要赢过它,明明在这个地方,我可以赢,为什么要输呢?我不能说我很爱这个地方,这不是我的style。外滩的经验一定是将来全世界大部分城市都要面临的—文化一定会混杂,那时你怎么搏斗,产生出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不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人会对它产生感情。现在有人觉得外滩像一个人,那是因为外滩已经有了自己的气质。它是非常好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结合,但结合之后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将来大部分城市都会遇到的事情。外滩那些房子、人和事

  B:外滩有33 幢建筑,你在书里只写了其中几幢,选择这几幢楼是什么原因?

  C:和平饭店写得很少,因为我要另写一本书,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我看到一本地下工作者的回忆录。在日本占领时期,主人公是负责沙逊阁的服务生,亲眼看到苏联间谍把日本大佐麻翻了。我还看到一篇回忆录,大东亚暗杀团在滇池路杀叛徒。我把这些故事都放置在和平饭店这个封闭的环境里。故事是真的,时空是乱的,和我以前的作品风格完全不一样了。

  B:这和现在国际上流行的以史事为背景的悬疑历史小说有点像。

  C:有点像《达?芬奇密码》,但《达?芬奇密码》地方是真的,故事是假的。我还会写沙逊反日。在日本人打进来前一个月,沙逊一直待在老年爵士酒吧里。他特别讨厌日本人,为了鼓舞士气,他邀请外滩所有留下来的大班来酒吧,每天放欧洲战事新闻。后来,他散钱去买那些非常绝望的商人的企业。很多交易就是在酒吧里完成的。他说,日本人一定不会赢。我在大英博览馆找到他最后一次访日回来写给英国政府的信的原件。他在信里判断,日本不仅要中国,还要租界,英国人应该撤退,没有合作的可能。

  B:其他楼呢?

  C:我选的楼不是在商业上有伟大成就的建筑,它们都有丰富的故事,能代表这块地方的冲突,并对后世产生影响,所以我侧重写了外滩3 号。我原先想做夏姿的那幢楼(外滩9号),那是中国人第一次打败英商轮船公司,把他们的办公楼都买下了,但后来我觉得外滩公园可以代替它。外滩沿中山东一路前面一排的楼,我差不多都很仔细地做过了。后面的小房子也很有意思。从招商局楼旁边的弄堂里走进去,现在是卖亚麻布的地方。那是外滩最早的东印度式建筑,临江那面拆了,造了上海市总工会,工会后面的楼有回廊,现在弄得一塌糊涂。那是伦敦一个专门拍卖外滩的照片和画作的拍卖行里的人跟我说的。据他们考察,外滩最老的一幢楼就是有回廊的这幢。

  B:你还进过东风饭店,那时东风饭店已经关门,不对外营业了。还有很多不对外营业的地方,你都进去了。

  C: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平饭店关门前的最后一星期,我被邀请入住。我日日夜夜地待在里面。有一天半夜,我想按照书中主人公的活动时间,在深夜12 点到凌晨2 点,在酒店走一遍,结果听到楼梯上有脚步声,我以为是鬼。结果楼梯上出现一个惊慌失措的拿着相机的外地摄影记者,我们被彼此吓到了。

  B:你的书中,除了外滩建筑,还有一些延伸物,比如洋泾浜英语。

  C:我其实很不喜欢洋泾浜英语,但是我为它写了一章,做了3 个月的调查,全是在美国学校完成的。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急功近利的语言,完全没有心肝、文化,但它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是外滩的精神支柱,就是投资、挣钱、乐观、不要脸,没有那种榨取别人之后的内心不安。洋泾浜英语是非常粗俗的,但是粗俗的东西常常是有力量的。它其实代表外滩的本质。当时中国一半的贸易是用洋泾浜英语做下来的。

  B:你在书中也采访了很多人,但大多数采访对象都有一些身份,这让人觉得外滩离我们依然很远,不够平民。

  C:外滩的确不是一个平民的地方。我只能找到最合适的说外滩的人,而不是看社会地位。接受采访的每个人都知道外滩是中国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承认外滩是他的。

  B:你是否接触过当年在外滩工作的买办后代?

  C:买办本人都不在了,买办的家族在1949 年之后对家族历史都唯恐避之不及,对后代都不提。所以后代知道的都是听来的支离破碎的三五句,加上自己的想象。那些想象的确有非常虚荣的部分,很不好。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