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王石娃的养狐秘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14:08 CCTV《致富经》

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3月25日播出《逆境养狐 不赔反赚》,以下为节目内容:

  2008年春节刚过,西安市临潼区南王村王石娃的狐狸进入发情期,1600只狐狸躁动不安。

  2月28日一大早,王石娃给狐狸喂食时发现,少了一只母狐狸。

  王石娃:“在那边找,从那边往南边找。”

  逃跑的母狐狸是别的养殖户寄放在王石娃养殖场配种的,如果丢失他没法交待。

  最后王石娃在公狐狸笼子底下发现了逃跑的母狐狸,狐狸受惊会频繁嚎叫,给其它狐狸发出信号,导致在发情期的狐狸停止发情,王石娃不敢大意,他和工人把逃跑的母狐狸往空院子里赶。

  王石娃:把那个狗拉过来,咱这儿狐狸经常跑,咱这儿训练了一条狗,专门抓狐狸。”

  记者:“我看费了很大劲才抓住的?”

  王石娃:“抓了半个多小时。”

  记者:“每一次都得靠这条狗来抓吗?”

  王石娃:“每一次靠这条狗抓。”

  在王石娃的养殖场狐狸逃跑并非偶然事件,每年二月到四月经常发生,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养殖户把狐狸带来配种,因为要连续配三天,一些养殖户还要寄养,三个月时间王石娃能赚二三十万元,这仅仅只是他一项额外收入。

  王石娃所在的南王村是传统皮毛加工村,上个世纪80年代,村民就把兔皮、羊皮产品,拿到西安旅游景点赚钱。1994年,没有皮毛加工手艺,一心想创业的王石娃发现,村里一个从没养过狐狸的人,在家里试着养居然成功了,王石娃很羡慕,用8万元在大连买回来23只蓝狐,开始了他的创业梦想。

  王石娃:“它那个价钱比较昂贵,给买一些活鸡,给宰了捣碎,加到这个食里边就给吃了。”

  真正养起狐狸王石娃才意识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用四年时间摸索养殖技术,用以前办砖瓦厂攒的钱把蓝狐发展到2000只,但是蓝狐退化严重,皮毛并不值钱。

  王石娃:“一只狐狸卖价低300多元钱,人家那个狐狸30多斤重,28斤重,25斤重,咱这个最大的狐狸才有十六七斤重。”

  2000年王石娃拿出6万元引进16只原种蓝狐对品种进行改良,这一年村里几十户人跟着他养蓝狐,总数量在1万只以上。然而陕西以前没人养狐狸更没有皮毛市场,大家开始想办法让改良后的狐狸卖出好价钱。

  2001年春天,王石娃让好朋友王忠超带着100多张蓝狐皮,到河北皮毛市场找销路。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马额街道办事处南王村养殖户 王忠超:“我们这个地方起初狐狸养殖的量小,没有这个皮商来,我到河北那边市场看一下,结果就认识了魏印峰。”

  魏印峰是河北省辛集市一家制衣厂厂长,专门从事皮毛加工生意。

  河北省辛集市皮毛加工厂厂长 魏印峰:“在旅馆里遇见他了,他带的皮子就在旅馆里放着,一打听,价格挺便宜,比市场价格要低。”

  看魏印峰对自己的蓝狐皮感兴趣,王忠超便邀请魏印峰到南王村收购皮毛,这一年冬天,魏印峰果然来南王村,以一张500元的价格收购蓝狐皮,王石娃和王忠超热情接待了魏印峰。

  王石娃:“咱们这个地方狐狸皮相对比河北省狐狸皮,相对来说价能稍低一点。”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马额街道办事处南王村养殖户 王忠超:“住宿,二一个是生活,第三就是交通我们都给他提供。”

  记者:“为什么要给他们提供这些?”

  王忠超:“因为我们养狐狸,与他们加工户是永远都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人在这里买皮,我们养殖就白养了。”

  河北省辛集市皮毛加工厂厂长 魏印峰:“厚道,这边的人挺好,收齐货了,打包、装车都是他们。”

  第一次打交道南王村养殖户给魏印峰留下了好印象,一天魏印峰从河北给他们打来一个电话,让压缩蓝狐多养银狐。

  魏印峰:“让他告诉这边的乡亲们,压缩一些蓝狐发展一些银狐,对他们的收入对我们的货源都有好处,能达到双赢。”

  王忠超立即压缩蓝狐开始养银狐,而王石娃却表现的并不积极

  王石娃:“他就是跟我说了以后,我也没有办,没有采纳。”

  记者:“当时为什么没有采纳?”

  王石娃:“没有采纳是因为咱在信息这一方面,相对来说还有争议。”

  王石娃是养殖大户与外省养殖户一直保持联系,也有信息来源,对于魏印峰信息的准确性他一直很疑惑,所以一直没有养银狐。

  王石娃:“人家的那个信息是一线给他传播过来的,他然后告诉我的,这一次咱没有听就吃了亏,这个银狐起初涨20元钱,最后又涨50元钱。”

  第二年王忠超卖了100多张银狐皮赚了几万元,王石娃后悔没把魏印峰提供的信息当回事,从此以后每次魏印峰来,他都主动接触。

  2002年春天,魏印峰又来南王村收皮毛,可是这次待了十几天也没收足一车货,这时远在河北的企业正等着皮毛加工,王石娃听到这个消息后带着魏印峰一家挨一家找货源,二天之后给魏印峰办齐了一车货。2002年冬天,魏印峰再来收皮时,给王石娃专门带来一个重要信息。

  王石娃:“老魏就说这个貉子,可以引进可以养,当时咱第一次吃了亏,咱这一次就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王石娃知道魏印峰是做皮毛出口生意的,对皮毛市场很了解,这次不能再失去养貉子的商机。他赶紧从河北引进30只种貉进行繁殖,第二年貉皮价钱果然上涨,他一次就赚了7万元。

  王石娃:“这个貉子行情好不止那么一年,它还又持续了两年,所以咱赚的远远不止7万元钱。”

  加上养蓝狐,从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王石娃每年都有100万元的收入,王石娃和魏印峰也成了生意上的好朋友。在魏印峰的建议下,他还养起了雪狐、雪银狐、银蓝狐等五六个品种,在价格波动时进行互补。

  2005年,当地政府在南王村建起800亩蓝狐养殖小区,王石娃养殖场扩大到23亩,年出栏商品狐2500多只,养殖量增大饲料问题成了一件棘手的事。

  记者:“一天需要多少饲料?”

  王石娃:“这个大概就需要500公斤。”

  按一公斤饲料2元钱计算,养殖场一天要消耗1000元。王石娃在狐狸饲料里加玉米、麸皮降低养殖成本,然而居高不下的肉价仍然无法解决。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