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编造鬼神故事诈骗 曾感动无数市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03:09 京华时报
女子编造鬼神故事诈骗曾感动无数市民(图)
安童外表看起来很柔弱。

女子编造鬼神故事诈骗曾感动无数市民(图)
警方展示安童行骗的证物。本报记者 刘甲 摄

  2003年,孤残女安童经媒体报道后成为京城热点人物,她身残志坚、靠卖唱养活自己。在那个夏天,她牵动了无数北京市民的心。她自强不息的故事赢得了市民的爱心,市民纷纷给她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她由此在河北落了户口,并进入石家庄艺术学校读书,继续她的演艺梦想。

  5年后的4月5日,安童因涉嫌诈骗罪被大兴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检方指控,安童利用“笔仙”等手段,编造鬼神故事,骗取好心人的积蓄12万余元。曾经多次报道并帮助安童的记者回述说,其实她是那种看起来很柔弱,但控制力很强的女人,她总能找到爱心人士的弱点,打动你,让你帮助她。她周围的那个边缘群体围绕她,双方相互利用,推波助澜。

  看守所的较量

  “你知道吗?我有特异功能,我能不碰到你就把你举起来。我还能看透你的身体,说出你有什么毛病。”安童继续回避检察官的问题。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2007年12月27日上午9点30分,大兴区看守所一间讯问室内,传出一阵歌声。唱歌的是一名身穿黄色囚服的女子。女子个头不足1.6米,身材瘦弱,脸色苍白。坐在她对面的是大兴区检察院的检察官,这是双方的第三次较量。此前,该女子因涉嫌诈骗已被收押近半年。

  女子名叫安童,歌声很快结束了。

  检察官继续发问:“安童,你的真实年龄到底是多少?”此前,检察官的问话被安童的歌声打断。

  “我18岁。”安童很快回答,“好多家报纸和电视都报道过我的事呢。”说到这里,安童开始向检察官介绍自己曾经的“辉煌经历”。

  “你承认自己是在骗人吗?”检察官打断安童的自述。

  安童没有理会检察官,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过去。

  “你知道吗?我有特异功能,我能不碰到你就把你举起来。我还能看透你的身体,说出你有什么毛病。”安童继续回避检察官的问题。

  在此前的两次审讯中,检察官对安童的把戏已经很熟悉了。这一次他索性让安童继续表演,“你说说,我有什么病?”

  安童没想到检察官让她继续表演,看了一会儿说,“你们的衣服上戴着国徽,戴国徽我看不出来。”检察官摘下国徽,让安童继续看。安童表演不下去了,“我看出来了,但你对我不信任,不信就不灵,我不会说的。”安童草草收场。

  “安童以前在地下通道唱歌赚钱,后来又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她的表演欲望很强。”在检察官看来,这个女子的歌声并不优美,但她顾左右言其他的能力很强。

  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检察官对安童进行了第五次审讯。

  “你以前叫刘红霞。”检察官开始揭穿安童的身份,“你1971年12月23日出生,内蒙古人,你曾经和一个姓陈的男人于1992年前后结婚,后来,因为你不能生育离婚。安童,这才是你的真实身份!”

  检察官随后将一张结婚登记时的照片递到安童的面前。

  安童看到照片有些不知所措。“那个女人是我。但我不认识旁边的男人。”

  检察官不理会安童的辩解,从厚厚的卷宗里找出一份材料,“你听好了,我给你念念。你涉嫌诈骗侯先生和刘女士……”

  4小时后,审讯结束。整个审讯过程,安童没有像以前那样要求唱歌。在即将被带出审讯室时,她突然转身对检察官说:“求您把我的罪行减少到最小!”

  经过前后5次看守所的较量,大兴区检察院掌握了安童涉嫌诈骗的证据。4月5日,大兴区检察院对安童提起了诉讼,理由是,安童利用迷信手段,谎称自己是“笔仙”、“转世神童”,编造鬼神故事,诈骗侯先生和刘女士共计12万余元。

  媒体树立的楷模

  在一次一次的报道中,安童的经历被演绎得越发传奇,安童的故事赚取了无数人的爱心。

  向司法机关检举揭发安童的人是一名侯姓男子。

  侯先生与安童的相识缘于媒体对安童的报道。

  那是2003年7月,《北京娱乐信报》刊载了《混血儿私生女拄拐走路 孤残卖唱女孩想上学》等一系列报道。

  报道称,在方庄的地下通道里,16岁残疾女孩安童为了给自己治病,抱着吉他卖唱。据悉,安童是个私生女,出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母亲生下安童后死在了医院,父亲不知是谁。安童被一名田姓妇女收养,不久被送到了石家庄的大姨高妈妈家。2000年初,安童被诊断为“病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002年,安童在北京治病期间病情突然恶化,经历了生死28天,终于挺了过来。安童独自来到北京,但身边有许多“哥哥”。这些哥哥来自全国各地,共18个。

  那年夏天,非典刚刚结束,很多市民对生命有了新的体会,希望能够更多地奉献爱心,最早参与报道安童事件的记者说,传奇的身世,加上对生活坚强乐观的态度,安童一下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她成了那年夏天的热点人物。

  2003年到2006年,媒体先后三次掀起对安童的报道高潮。在一次一次的报道中,安童的经历被演绎得越发传奇,北京、上海等地的市民和企业纷纷向安童伸出援助之手,有人为她捐钱、有人资助安童上音乐学院,甚至有人为她办了河北籍的户口。

  在媒体的密集轰炸下,侯先生认识了安童,并在此后的接触中,被安童诈骗。

  打动爱心人士

  “安童特别懂得利用别人的弱点,她看上去很软弱,但实际上她很有控制力,她很容易就能进入你内心深处,尤其是对围绕她身边的那些有稳定工作、家庭的相对主流人群。”

  “人们行善,是因为人们在行善的过程中,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和力量。”4月2日,最早介入帮助安童的女孩冯岚(化名)说,当时帮助安童是因为觉得这样一个孤残女孩需要帮助。

  冯岚是北京人,曾做过记者,在北京有着安定的职业和稳固的社会关系。

  2002年底,将要生孩子的冯岚找了小时工照顾自己。小时工姓宋,曾是北京一技术学校的老师。宋老师在照顾冯岚的时候,多次向冯岚提到了安童———一个没有双亲的残疾女孩。“宋老师人很好,她希望我能帮助安童。”冯岚说,她最终让安童来到了自己的家,给了安童一些钱和吃的东西。

  “安童是个很会打动别人的人。”冯岚要做母亲了,安童就跟冯岚讲她跟养母之间的故事。故事很感人,很容易就引起了冯岚内心的共鸣。

  “她也显得很懂事,很天真。”冯岚举例说,安童在她家吃了一顿挺普通的饭,就会很高兴地说,“姐姐你知道吗?我很久很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了”。冯岚说,“听到这话,你会觉得,哎呀,她真可怜,就会给她钱。”冯岚有段时间资助安童饭费———每月300元,冯岚的丈夫还给过安童2000元。

  冯岚有时会问安童的理想,安童说,希望能治好病,然后到学校学自己喜欢的艺术,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安童的这些表现让冯岚对这个“可怜的女孩”产生了强烈的信任。

  与冯岚对安童的信任不同,冯岚的母亲一看到安童就表现得很反感。“安童表现得就是小女孩的样子,我妈觉得她假天真,觉得特别肉麻。”

  6年后,在西单一家咖啡馆里,冯岚向本报记者回忆那段经历,坦承母亲的感觉是对的。“安童特别懂得利用别人的弱点,她看上去很软弱,但实际上她很有控制力,她很容易就能进入你内心深处,尤其是对围绕在她身边的那些有稳定工作、家庭的相对主流人群。”

  但6年前的冯岚,确实被那个柔弱的女孩打动了,她决定帮助安童。冯岚利用做记者时的关系,找到了《北京娱乐信报》记者刘健(化名),希望刘能报道安童。

  安童给刘健看了一首她写的《自白书》:我想我是孤独怕了;关上灯让夜色侵蚀我;开了窗风吹进来赶不走寂寞;怎么我的心躁动不安没有把握;摊开的手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我想我是孤独怕了;孤独倦了,我无法摆脱内心的狂热;希望有个家能支撑我的脆弱;天空因家而变换上颜色……

  这些让刘健开始报道安童。

  在刘健的报道中,安童表现得很浪漫,才华横溢。“安童喜欢唱歌跳舞,在她简单的行囊中,有一双妈妈留给她的模型花舞鞋,这让她常常想起妈妈。安童还说,北京好人特别多,但大家给她钱,却不给她掌声,她‘只能听飞过的小燕子叫’”。

  这样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安童成了“名人”,许多人纷纷帮助她。

  冯岚感到非常欣慰。她在手记中写道,“关注久了,我有了一种希望:亲眼看着一个人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看着她走出痛苦、绝望,学会独立、坚强;看着她结束一种边缘的生活,开始健康、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恋爱结婚……我甚至幻想若干年后,安童穿着白色的婚纱走向红地毯的样子,美丽而幸福。”这些也都是安童对冯岚描述的未来。

  冯岚带着美好的幻想,在对安童的行善过程中感受着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快乐而满足。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