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专栏:召唤橙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3日10:48 新民周刊

  撰稿·孟 晖

  吃生牡蛎的时候,我总是很喜欢亲手挤柠檬汁这个小环节。一边和朋友说着闲话,一边拿一瓣鲜柠檬在诱惑对象的上方轻轻挤捏,这让汹涌萌动的饕餮行为有了一点点仪式感,让老饕在暴露本来面目之前显出一丝斯文,另外,柠檬的清香与生嫩的牡蛎肉也实在是绝配。因此,一旦发现唐宋时代的人们不仅爱吃生河鲜,而且还用鲜橙肉作为生河鲜的调味料,我可是吃惊不小啊。

  要说古人生吃河鲜的气派,比起今天来还更其豪迈。宋代最流行的“洗手蟹”,就是把螃蟹加以生吃。这道菜的制作特别简便、快捷,把活蟹当场剁开,浇入盐腌的青梅卤汁,再拌上花椒末和橙泥,然后就盛盘上桌。在这短短的工夫里,食客几乎刚来得及把手洗净,一盘洒好佐料的生螃蟹已经摆在面前了。那时,人们在生吃螃蟹之外,更大吃“鱼生”,历史上著名的“鱼鲙”就是生鱼切细丝而成。

  在当今的西餐当中,吃生牡蛎,吃烹制精心的鱼,吃沙拉,鲜柠檬汁都是必不可缺的佐味调料,而在中国饮食史上,香橙恰恰承担过与西餐中的柠檬相近的角色:“橙……或作酱醋及和五味,入鱼肉菜中,食甚香美,且杀虫、鱼毒。”(明人撰编《食物本草》)橙肉可以与酱、醋等各种调料调和在一起,拌入鱼或肉的菜肴中,不仅让口感更好,而且还可以杀死鱼、肉中的寄生虫,并去除鱼肉中所含的毒素。显然,古人之运用橙肉,其道理正与今天法式大餐中吃生牡蛎必浇柠檬汁一样,一来靠果香去除腥气;二来利用果酸杀菌、杀寄生虫。其具体做法是把橙子剖开,去掉籽核,然后连皮放入臼中,用力捣烂,把橙肉捣烂的同时,让橙皮所含的微带苦味的酸香也释放出来,混在橙肉里。最后把橙皮择出,向橙肉泥里再加一点细盐,成品有个专称叫“橙齑”。当时,最讲究清正口味的美食家,只用微带咸味的橙齑作为河鲜的调料,以便充分品味鱼、虾、螃蟹的原态的莹嫩。不过,也可以把橙齑拌上醋和酱,甚至加姜末,就像今天吃刺身时浇日式酱油和芥末一样,让咸中微辛的滋味在口腔里创造出爆爽的快感。

  然而,在元代以后,生吃河鲜的风气似乎消失了。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是元明以来自然环境恶化,人口密集,污染严重,鱼蟹中的寄生虫太多太杂,对人体太过危险?还是卫生观念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熟食更有利于健康?抑或二者都是原因?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追究的历史细节。遗憾的是,随着生吃河鲜这一习惯的消失,橙齑竟然也被遗忘了。其实,在宋元时代,橙齑并不止用在生河鲜上,吃熟蟹,也讲究以橙齑和醋作为蘸料,相传为宋人林洪所作的《山家清供》中谈品蟹的经验,便说:“此物风雅,但橙、醋自足,以发挥其所蕴也。”认为橙泥最能突出蟹的风味。在那个时代,甚至一些爽口凉菜也流行用橙齑拌味,可见其在传统饮食中曾经具有的地位。因此,橙齑的消失真是让人困惑不解。直到元末明初,大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吃各种蟹菜,还绝对地要用橙齑和醋作蘸料。可是,到了清代,《红楼梦》中的螃蟹宴那样热闹,尊贵讲究如贾府中人也仅仅知道“多倒些姜、醋”。

  似乎,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口味越来越重的倾向,或许这就是迫使橙齑出局的原因?不管怎么说,当今的饮食专家一再指出,相比欧美居民,咱们的口味太重,也就是菜肴过咸、过辣、过甜、过于油腻……是非常不利健康的一大缺点。我猜想,这也许是生活困苦逼出来的习惯吧?咸、辣的菜肴不是更好下饭吗!

  不过,在今天,生活有了改善的可能,是不是可以回溯一下历史上的饮食经验,从中获得些启发?唐宋两朝虽然也绝不是理想的黄金时代,但那时自然环境还没有被彻底破坏,人口密度也低,相对明清时代,资源压力要小得多,因此,在某些方面,生活反而相对地更从容一点。橙齑的流行,就反映出那时人们的饮食口味更清淡、更细腻。用新鲜橙果捣成果肉泥,加一点细盐,再加姜末,用来为生鱼肉、为生或熟的螃蟹、为各种荤素凉菜佐味,显然是再健康不过的调料。如果这样的调料回到今天的餐桌上,也许,可以让我们少吃些酱油、辣椒、味精、鸡精之类吧。-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