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遭遇生死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9日07:01 京华时报

  不断遭遇生死关

  在小分队爬行上方20米处,钢盔大的石头冲着小分队队员砸下来。

  5月16日,侦察小分队从震后的山石缝隙中穿过,一路爬行。19人走到将军岩明洞和清风洞之间,突然,一阵风响。

  “呼”的一声,石头都在颤动,在小分队爬行上方20米处,钢盔大的石头滚着落下,冲着小分队队员砸下来。

  刘铁桥说:“石头滚在我和两位专家,还有小分队队长何刚中间。”他们跳跃着躲过乱石,躲进清风洞。当天,刘铁桥垫着钢盔,在《抗灾手记》中这样写道:“皮肉未受伤,可损失掉了部分干粮,这是躲开了第一劫。”

  当时,26岁的队长何刚护着两位专家,躲进山洞。

  中午12点,一行人走到一线峰,已无路可走,需要从山的正面开辟出一条新路。19名小分队官兵,排队呈“之”字形行走,一节一节向山顶攀援,脚下的石头不停地向下滚动。刘铁桥说:“每个人都在担心发生余震,真发生余震,我们全部都要葬身于这山石之中。”

  刘铁桥在《抗灾手记》中记录着专家秦尚振遭遇的一次险情:“58岁的秦主任,背着药箱走两三步就要弯下腰往上爬,战士李方方右手划破一寸长的小口子。秦主任在给他包扎时左脚悬空,一闪倒在石块下,幸好,两名战士反应快,及时扶住他,不然,会有滑下山底的危险。”

  爬上山顶,刘铁桥和大家发出共同的感慨:“我们活着上来了,就得活着下去!”

  山顶唤出六名职工

  小分队队长何刚带着遗憾离开现场:“最终没能进入隧道里面,很遗憾。如果能进去,就是背也要把他们都背出来。”

  金河一级水电站的路段灾情非常严重:峡谷里堆积的巨石,超过了对面两座山的高度,在峡谷中间形成一个拱形。

  5月17日,何刚在带领小分队穿越时,沿着松散的碎石穿行。林武延打比方说:“就像是踩在煤矿旁堆积起来的煤矸石山上,随时都会滑坡,被巨石掩埋。”

  队员们沿着巨石堆砌的山脉,小心地猫着腰爬行。抵达金河一级水电站所在的山脉后,他们站在山顶上大声地呼喊:“老乡,这里有人没有?”山中没有回音。

  金河一级水电站的在建隧道就在半山腰处,小分队试图下到半山腰,进去了解被困人员情况。当地一名村支书提醒他们,金河一级水电站在建隧道的洞口已经被石头封堵,里面的伤亡情况无法调查。隧道下还埋有开山用的炸药和雷管,非常危险。

  何刚带着队员,在半山腰发现一根自来水管道,开始鸣枪、发信号,继续呼喊。没有人回应。

  这时留在山背后半山腰处震裂的金华招待所附近,等着接应的林武延和留守的战士,遇到了6名刚从隧道里听到呼喊声钻出来的职工。6人碰到侦察救援小分队后,说他们爬出来时,隧道彻底塌方了,无法再进去。6名职工说,他们听见有人喊,抓着隧道通往上面的管道爬了出来,他们说:“宁愿被砸死,也不要被堵死在隧道里。”

  新闻干事对现场进行拍照、摄像。队长何刚说,他带着遗憾离开了现场。“没能进入隧道里面,很遗憾。如果能进去,就是背也要把他们都背出来。”

  下山命悬一藤

  队员费彪拉着一根指头粗的藤条,屁股挨着地顺斜面往下滑,身子下面就是深谷。

  5月17日,已走了两天一夜,返回途中,侦察援救小分队所带食物已经吃完,水也不多了。何刚将小分队队员手里所有的水收集到一起,一人分发一瓶,不能多喝,并特意多留给专家喝。

  “下山要比上山难。”走到一塌方处,要从一高6米的斜坡上,下到不到1米宽的断面上,否则要绕更远。断面外是30米深的深谷,下面布满尖石。小分队队员费彪拉着一根指头粗的藤条,屁股挨着地顺斜面往下滑。然后,新闻干事小何开始下。

  费彪在心里祈祷着:“慢一点,慢一点。”小何抓着藤条,身体突然往外荡出去,身子下面就是深谷。幸好,小何没有松手。等身体落在斜坡时,松手,人猛地就滑了下来,费彪一把抓住了他。差一点就掉进深谷。小何当时脸都吓白了!手里的相机跌落后摔坏。

  昨天中午,侦察救援小分队终于安全返回到指挥部。侦察队员将金河一级水电站的具体灾情带回了指挥部,顺利完成任务,等待着下一次侦察救援活动。

  经历生死考验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两名专家和空降兵小分队的成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本报记者 田乾峰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