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首富刘永行之子背奶粉赈灾受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01:41 金羊网-新快报
前首富刘永行之子背奶粉赈灾受伤
刘相宇第二次进映秀时捡了一辆自行车查看灾情。

  ■文/新快报特派记者 李国辉

  ■图/新快报特派记者 陈昆仑

  “我不是什么单位的。我是以个人名义来灾区看看,尽自己的力量帮帮忙。”

  “你叫什么名字?”

  “我姓刘。”

  这是新快报记者第一次见到刘相宇时的几句简单对话。

  偏瘦的中等身高,一身黑色的运动衣,蹬着一双登山鞋,一副黑框眼镜,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中,除了一口十分流利的美式英语外,他显得十分普通。他和所有志愿者一样,亲切,热心,勇敢,真挚。他翻山越岭,攀绝壁,趟泥潭,两度走进映秀镇。在他第二次背着沉重的药品、水和奶粉进入灾区途中,遭遇山体滑坡,劫后余生。

  在同行的30多小时,他丝毫未透露身份。昨日记者在无意中获悉,这位曾和记者夜宿映秀时一同裹着雨衣防冻的普通志愿者很不普通,他正是大陆前首富刘永行之子、东方希望集团董事——刘相宇。

  ■首入映秀

  记者一路见证刘相宇朴实热心

  热心车捎记者上国道

  5月14日上午,记者和本报摄影记者两人从成都搭乘的士赶往都江堰,准备深入受灾最严重的映秀镇采访。抵达都江堰紫坪铺镇路段时,当地交警对交通实施了管制。

  10时左右,记者下了出租车,在附近商店买了些饼干和矿泉水,便徒步向213国道沿线的紫坪铺水库方向进发。

  走出近1公里,一辆丰田V8越野车从记者身后驶来,缓缓地停在了记者身边。车上坐着两名青年男子。

  “你们准备去哪里?”副驾驶座上的男子向记者询问。

  “打算去映秀。”

  “你们上车吧。我捎你们一段,车走到哪算哪。”开车男子挥了挥手。

  车后座堆了一辆自行车和其它物品,记者两人便猫着腰上了车后厢。

  “你们是什么单位的?”记者表明了自己身份后询问。

  “我们是成都人。不是什么单位的,只是以个人的名义来灾区看看,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开车男子回答道,随后他说自己姓刘,副驾驶座上的男子姓黄。他们是跟着省交通救援车队的车进到交通管制区的。看他很年轻,记者便随口称他小刘。

  临时决定徒步闯映秀

  在盘旋的山路上开了一阵后,越野车驶上了213国道。行至紫坪铺水库彩虹桥附近路段时,前方山体坍塌了两百多米,已无法行车。车上几人随即下了车,小刘走到塌方处详细询问了道路清理情况,得悉两三天内道路是不可能清通了。

  “你们决定今天走进去?你们准备好干粮和水了吗?”小刘问记者。

  “我们买了些饼干,水也背了七八瓶,走到映秀应该够了。”记者说。

  小刘皱了皱眉头说,没有帐篷和睡袋,夜宿恐怕会很麻烦。他告诉记者,他们当天只是想来看看通往汶川灾区的交通情况怎么样,打算了解情况后再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向灾区捐送物资,因此也没做好准备,车上只有一些牛肉干和水。在确定记者要走进映秀后,小刘临时改变了主意。

  “我先进去看看路吧,灾区灾情怎么样?急缺什么?需要什么?等我探明情况后,我再出来和你们会合,这样我们就能把该准备的物资准备好。”小刘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一起来的朋友黄先生,并交代黄将车先开走,等着他的消息。

  之后,记者和小刘徒步走向映秀的入口处——岷江大桥下了车。小刘从丰田车上拿些饼干和水装进挎包,开始了艰难跋涉的映秀行。

  借车帮解放军运机器

  翻过紫金铺水库附近的高山,走过漫长的国道公路,穿过漆黑杂乱的友谊隧道,小刘步行很快,虽然大家负重差不多,但他却不时将记者两人甩得老远。

  他主动提出帮记者背包减轻负重。他解释说,自己上中学时喜欢登山运动,因此对走山路比较在行。他尽量减少饮水,记者递水让他解渴时,他总说不渴,说多留点水到映秀备用。

  在赶赴汶川的一路上,小刘常常伸出援手,帮助奔赴救灾的解放军战士们以及赶路回家的汶川老乡,事情虽很小,却彰显着他的热心。

  当天午后,记者一行走到曾家沟大桥桥头时,一辆轿车被巨石砸中,车主当场惨死。小刘走近车辆观看,发现了一个公文包,于是打开公文包查看,得悉死者叫刘学贵。随后,他又拿出自带的相机给死者拍照,记下公文包内留存的相关电话号码。

  “要把这些记下,等出去了后,打一些电话,通知死讯,至少让他(死者)的亲人朋友心里有个数。”他一边抄着电话号码一边伤感地说。(记者注:后来撤出映秀后,小刘果然一一拨打电话询问,证实刘学贵是某电厂职工。在他的知会下,刘学贵的亲人也得以为死者入殓。)

  在进入汶川水磨镇途中,奔赴“前线”的战士们扛着千斤重的发电机以及其它机械设备,走得很慢。

  “这段公路还能开段车,应该想办法找辆车帮他们运运,发电机对灾区太重要了。”小刘四处寻找车辆,终于从当地一名村民处借来了一辆微型货车。随后他立即驾车往回找,将扛运发电机的解放军战士一路送到了道路坍塌处。

  之后,他又驾车来往折回三趟,帮助其他负重的解放军和汶川老乡缩短前进时间。直到一名当地村民接手担当“运输手”后,他才和记者继续上路。

  夜宿工棚裹雨衣抗寒

  在记者一行走出友谊隧道停下休息时,他第一次透露了自己的年龄和工作。当时他正微笑着凝视手机屏幕上的女婴。见记者往他手机上看,他笑着说这是女儿的照片。记者顿时惊愕,他说他1975年出生,已经33岁了,现在上海工作。记者问他从事什么职业,他淡淡地说了句:“在一家公司上班。”并有意不再多做自我介绍。

  在穿过寿江大桥往漩口镇进发时,记者一行遇到了一位前往灾区的外籍记者。小刘随后走上前和“老外”攀谈,一口十分流利的美式英语再次让记者惊诧。记者赞其英语口语好,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是成都人,在成都上完中学后就去美国上了大学,在美国呆了多年。

  14日晚8时,记者一行终于抵达了映秀镇。在进入映秀的滨河路上休息一阵后,小刘马上走进镇内四处查看,向灾区群众询问紧缺的物资,有时还帮着救援人员抬送伤者上临时医疗室救治。

  由于整个映秀镇已成一片废墟,没有自带被褥、帐篷的记者几人只能席地而睡。记者两人和小刘先是躺在沿街的一条水泥人行路上。躺了一阵后,夜风削刮脸颊,水泥冰冷刺骨,小刘于是建议一起找找有没有其它更好的住宿点。晚9时左右,三个人打着手电终于找到了一处临时搭建的工棚,工棚里几乎挤满了灾区同胞、志愿者和其它媒体记者,只有一小块地方还空着几块木板。一名热心的志愿者给记者提供了一条毛毯,记者和小刘随即躺下——比睡水泥马路好多了。

  夜越深寒冷越甚。记者和小刘便各自拿出雨衣裹紧而眠。可睡了一阵,雨衣上已满是露水,当天记者仅穿了件薄外套,冻得醒了数次,在同时被冻醒后,小刘从挎包中拿出了自己的一条裤子,让记者凑合着保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