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口述留守灾区八天八夜亲身见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11:06 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特派记者 张见悦 程晓龙 整理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华西都市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一线灾区,虽然是当地媒体,但灾区恶劣的交通环境,已经不允许记者回报社发稿。一个多星期来,很多记者一直留守山内,奔波于各个受灾点之间。杨东是其中一位,5月14日进入德阳之后,一直到5月21日中午才回到成都总部。当日下午,一番全身“杀毒”之后,杨东口述了这一个多星期的艰险、感人历程…… 5月12日 地震的时候我正在成都采访“西博会”的专题,假如不是地震,这几天我们就要发专题。 在走回报社的路上,满街都是车,满街都是人。赶到报社,同事们都在外面,大楼有的部位也有小裂缝。稍一安定,报社立即安排大家开始采访,全体编采人员立即组织采写、编排了“地震特刊”。 5月13日 情况非常糟糕,比想象的严重很多,大家都知道一场重大灾难已经发生了…… 5月14日 省委宣传部发了第一批进入灾区的采访证,报社拿到了8张。很多人抢着要进灾区,最后我入围了。 出发前,总编辑陈代阳作了“战前动员”:“进入灾区很危险,但是我们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有责任去见证这场灾难,去记录我们英勇的救援,见证我们家园的重建。”午后便出发,挺进核心区,8个人分四路,汶川,绵阳,北川,我和王仁刚去德阳,德阳受灾最严重的是什邡和绵竹。 车走到最后进不去了,走了半小时被毁的山路,晚上11点,到了什邡受灾最严重的八角镇,镇里一片废墟。路上听人说,镇派出所所长的儿子不幸遇难了,5分钟办完了丧事,他就重新出来组织营救了。很快写出《放下儿子遗体 派出所长废墟救人》等稿件。由于当地没信号,只能往其他地方走,老远看到了灯光,正好是一个兵站,地震之后就地参与了救援。发了稿子,已经凌晨1点多了。 5月15日 早上6点,开始采访。先到了蓥华镇,又往红白镇走。一路上都是志愿者的车子,大家很有秩序的走,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界限,没有防备,人性的善良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体现:见到灾民就接上车,给吃的,大家唯一的目标就是“救援”。 废墟前摆着很多遗体,荒地上出现了很多新坟墓。救援战士们到处忙碌着,一个被困在废墟下的人开始绝望,救援人员不停的一边挖掘,一边鼓励…… 车又不能走了,开始走路,步行10公里之后,我们到了红白中小学校,又是学校,又是几百名师生的性命…… 校长没有遇难,但是妻子和女儿都还在废墟里。学校老师非常英勇,我们到的时候已经确定7名老师遇难。一位老师当时在二楼上课,地震到来的时候一直在指挥学生们撤退,挖掘出来的时候,老师的一只手,残肢,就在门边,依然指向外面逃生的方向…… 撤回头一天遇到的兵站,写了《救出30学生 英雄老师献出年轻生命》等稿件。发完稿子,已经是晚上,往绵竹赶,很多道路已经毁坏,有的地方水已经淹到了汽车引擎盖。 终于到了绵竹,情况更加糟糕,比什邡严重多了,80%的房子倒塌,刚刚恢复供电,全城停水,一片狼藉,一片慌乱。 条件仍然艰苦,没开水喝,没水洗脸,没地方睡觉,只有继续睡在车上。由于出发的时候没有带口罩、手套,车里、身上衣服都是难闻的味道;几天几夜不洗澡,的确让人难受。 5月16日 今天在汉旺镇采访,这里有一个叫金鱼嘴的河谷,要去营救清平乡、天池乡、金花乡三大孤岛都要经过这个地方,很多受灾群众在这里等待亲人出来,我判断这是出新闻的重要据点。 下了河谷,徒步往里面走。半路,遇到了部队,非常兴奋,可以跟着部队一块进去营救了。 突然,山谷摇动起来,很激烈,不久,山上大批石头开始往下滚,好几个战士被当场砸伤了。“我们要镇定,不要慌,看上面的石头!”我安慰王仁刚。现场稳定了,我们就跑过去拍了照片。 救援部队被迫带着受伤队员往回赶。里面的灾民到底怎么样了?就算我是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去告诉大家这里发生的一切,何况我是一个记者。我们决定继续前行,作为地震之后,第一家进入绵竹“孤岛”的媒体,我们见证了解放军救人,三大“孤岛”万人撤离的场景,了解到了非常多的感人故事。在第一时间,刊发了《乱石堆中 上万群众大转移》等稿件。 三天两夜了,没有吃过米饭,没有喝过开水,每天在山里爬,很疲惫。后面还有很多采访要继续,我们撤回德阳,找到一家小餐馆,狠狠吃了一顿米饭,找了一个宾馆,开始写稿。 算是休整。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