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系列:退休的局长当麦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15:50 央视《致富经》

  央视《致富经》栏目6月18日播出“夏收系列:退休的局长当麦客”,以下为节目实录:

  2008年5月27日晚,这支联合收割机车队结束了在湖北省襄樊市的小麦收割任务,当晚就要开赴下一站。 机手们正在抓紧时间休息,突然一阵电闪雷鸣,队长魏福堂紧急下令,马上集合提前出发。

  魏福堂:“每个车下来一个人开会,行驶的过程中注意千千万万不要睡觉,因为每个车上4个人,注意倒替换换,我在后面。有什么问题,车出现什么故障,及时靠边,我帮你修理别着急,咱尽量不让一个人掉队。”

  魏福堂的车队一共有95台联合收割机,5月25日—27日在襄樊收割了26000亩小麦,毛收入90多万元。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必须连夜开赴麦收第二站---280公里外的河南省邓州市。

  庞大的车队一字长龙全速挺进,魏福堂早已习惯了这种场面,为了打发漫漫长夜,53岁的他喜欢上了流行歌曲。

  5月28日上午,魏福堂顺利到达河南省邓县,由于来得及时,他抢到了3万亩的麦收计划,95台收割机马上化整为零进村入点。

  魏福堂是山东省宁津县人,1996年,魏福堂由乡镇党委书记调任县农机局副局长,工作中,他了解到当时联合收割机在各地都是一机难求,巨大的市场需求让他怦然心动。1997年,他动员三位村民,7万块钱合伙买了一台收割机。

  魏福堂:“前面的割台能收进去,后面能出粮食,我们确实感觉到很奇怪这个事,大伙就围到一块看,一块探讨,真正对这个机器的构造原理,我们是一窍不通。”

  由于不懂操作,他们还没开始赚钱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一天,他们在一块坡地上割麦子,一位合伙人不小心把一只手卷进了收割机高速转动着的滚筒。事情发生后,魏富堂带了一名司机,专门去厂家学习,很快掌握了安全要领和操作原理。

  机手:“当时听不见,这边有个沟,怕车掉下去,左手拍驾驶室门,右手进去就是这样进去,当时这个,,整个就下来了。”

  联合收割机的行走速度过快,容易造成脱粒不干净,或滚筒堵塞;麦子成熟干燥的地块要适当快些,秸秆较湿的时候则要慢些。行驶方向要力求保持直线,地头转弯时要停止收割;留茬高度最好在6--15厘米之间。

  当时一亩地只能赚到10—15块钱,然而收割机一小时就能割6亩小麦,麦收季节,10天下来,1台收割机毛收入就能达到12000元,尽管4个人分享,但10天的收获已经差不多相当于魏富堂一年的工资。

  魏福堂:“这个经济收入很可观,农民有地我们就失业不了,机械就失业不了。”

  机收良好经济效益让很多人看着眼馋,到2003年,魏福堂联合周边的人,以股份制的形式让收割机增加到了8台,每台车都有他的股份,他成为整个团队的核心。

  机手:“大伙合资买的8台车,老魏拿了20多万元,不到30万,他是最多的。”

  2003年对魏福堂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魏福堂从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休,也是这一年,魏福堂在麦收季节,带着8台车,第一次实施跨区作业。他利用农机局工作时期积累的经验和关系,与河南邓州、商丘和山东德州等地的农机部门沟通,收割了5000余亩小麦,一路下来,魏福堂积累了实战经验,大家对收获都相当满意。

  机手:“一年赚个3、4万元,一台车能割1000多亩地。”

  这次经历让魏福堂大开眼界,他无形中参与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经济活动,当时全国小麦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亿多亩,夏收季节每天投入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在20万台以上,5月下旬到6月中旬,联合收割机向安徽湖北等地聚集,然后由南向北候鸟般集体转移。

  魏福堂汇入麦收洪流,感觉到8台车实在是微不足道,对人家机具多、有组织的车队羡慕不已。

  魏福堂:“比如说我们车多了,来到人家河南以后,集中分到一个村或一个乡镇,100台机械,这个乡镇的市场价格40元就是40元,多了就能控制价格,但是你少了,个人散机来了市场价格就控制不了。”

  机手:“机械少了,当地也不好领,也没法组织,人家农机局的也不管,也不好干活,就是买油都不好买。”

  2004年,魏福堂再一次让自己成为当地的新闻人物,他打出成立跨区作业队的旗号,在当地报纸、电视台做了一翻广告,希望单枪匹马的机手加入他的团队,联合起来挺进中原。

  机手:“自己出来也有一定的风险,再说也不太熟,所以我们加入了山东省宁津县农机局组织的这个专业联合收割队,而且他很热情地接纳我们。”

  当年,魏富堂的跨区车队聚集了35台车,规定每台车交纳300元管理费,以团队的形式承接地块,按每台车的实际收割数量独立计酬,割多少就挣多少。

  麦收的季节性很强,魏富堂根据各地小麦成熟的时间差,制定了一条转战中原的路线图,从5月底开始第一站到湖北襄樊,第二站到河南邓州,接下来去河南商丘,最后回师山东德州。各站之间时间相隔大致3-5天。

  魏福堂:“关键一个时间,保证这4天时间,一台车割到300亩地以上

  当年5月,魏福堂把车队分成3组,按他的路线图开进,然而,其中一组在途经邓州市一个叫孙楼村的时候,突然遇到了麻烦,当地老百姓要让车队先割这里的麦子。

  魏福堂:“周围用自行车把我们的联合收割机全都拦住了。”

  村委副主任:“在前面站着,后面也站着,这个车主没办法,倒也到不成,走也走不成,前后都有人,没办法,个别人还上驾驶室,跟师傅握方向盘。”

  原来,收割机的供需矛盾当时普遍存在,小麦成熟后一周之内不割就会烂在地里,老百姓都希望自家的麦子早日归仓。

  无奈之下,魏福堂只好就近收割,这样做无疑影响了下一站的进行,打乱了他的整体部署。

  魏福堂:“耽误我们的经济收入了,因为第一站收不了,比方说能收三站吧,因为第三站才到他那里,第一站第二站我都没到,车就放他那了,我就收入少了。”

  魏福堂急需有人帮他协调与各地麦农的关系。2005年4月的一天,魏福堂来到孙楼村,找一个叫朱剑峰的村民。原来他打听到朱剑峰在村里口碑好、有威性。魏福堂要请对方当他的领机员。

  朱剑峰:“让我当领机员,我说领机员什么意思。”

  魏福堂:“就是领着我们办事协调。”

  魏富堂请朱剑峰代理全村的麦收事宜,统一安排割麦计划,联系地块、丈量面积、收取收割费用、调解纠纷,安排机手的吃住,条件是每收割一亩,朱剑峰提成5元。

  魏福堂:“费用是每亩地提5元钱,当时他也答应了。”

  朱剑峰:“我认为很合理,我辛辛苦苦的带他们,我老婆在家辛辛苦苦的给他们做饭,就是让他来的时候开心,走的时候顺心。”

  朱剑峰在车队与村民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此后,孙楼村的小麦每年都由魏福堂来收割。魏富堂每亩少赚了5元,但省却了麻烦,提高了效率。

  魏富堂在河南村也发展了一个领机员,5月29日上午带着6台车执行2000亩机收任务。记者在现场看到,机手和麦农之间突然发生了争执。

  记者:“刚才是什么事?”

  村民:“发火了,我是自己气我自己,没事。”

  村民:“就是麦子湿,它落了点麦子,没事。”

  领机员:“两行麦,地下掉了点麦。”

  记者:“有两行落下了没割上?”

  领机员:“不是,割下了,都割了,掉了点麦,解决了。”

  记者:“怎么解决的?”

  领机员:“无非是多少给她点钱吧。”

  记者:“这些事也是常有的事是吧?”

  领机员:“不是怎的常有的事。”

  记者:“你这个活也不好干?”

  领机员:“光翻口舌,确实不好干,像这种情况下,领机的不管车到什么位置,我这个钱也不好挣,难哪,不好挣。 ”

  记者:“假如让魏局长他们自己处理的话,那更难,是吧?”

  领机员:“他不好处理,因为他到这地方生,不好搞。”

  在领机员的协调下机手与主人言归于好。魏福堂在各地发展了60多个领机员,他们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弥补了车队人生地不熟的不足。

  如今,魏富堂和孙楼村的麦农都成了好关系,村里有将近4000亩小麦,今年魏福堂投入了7台车,并且直接住阵指挥。

  村委副主任:“时间来不及的话,咱晚上加班,师傅们你们辛苦一下,尽量把我们的麦子早一点早一天收割了,因为天气还不是太好。”

  朱剑峰:“争取在今天,明天必须完成任务。”

  魏福堂:“这个是大伙都能理解的。”

  邓州市一共有180万亩小麦,魏富堂95台车,承接了3万亩的任务,到6月2日,3万亩计划如期完工,毛收入 100万元。魏富堂靠8台车的股份拿到了6万元。

  近几年各地对跨区作业队都非常支持,魏富堂的车队便于当地有计划的安排调度,受到沿途各地的重视和欢迎。

  6月2日下午,魏福堂的下一个点---河南省睢县的农机局局长亲自带队来邓州迎接魏福堂和他的车队。

  睢县农机局局长:“今天我们是一早6点钟往这赶,来了6辆车,其中找了一辆警车,来为他们搞好服务。”

  当天晚上11点,魏富堂的车队在睢县农机局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开赴500公里外的下一站,那里有4万亩成熟的小麦等待他们去收割归仓。今年夏粮丰收,魏福堂的麦客生活过的更充实、快乐……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重播:每周二至周六 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