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跑跑:跑不掉的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5日14:42 南方人物周刊

  范美忠是一个声言誓死捍卫自由主义立场的人,一个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才子,一个有浓厚精英意识的知识分子,一个心怀启蒙国民信念的中学教师。

  他还是个球迷。他说,“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两件事情:看书和踢足球,连西乙联赛的替补球员都能背出来。”网上流传,他的爱情宣言里有一条:找个看球时不打扰他的女孩。他每周都要带着自己的学生踢两次球。

  但在“5 • 12大地震”中,他却抛下了自己的学生,独自一人跑到足球场上。更让人意外的是,事后他洋洋洒洒地为自己辩护,说“即使我的母亲我也不会管”。

  “范跑跑”前传

  范美忠

  英雄幻想的青春年代

  我于1972年出生在中国西部省份四川南部的一个小县城的郊区农村。我的父母皆是文盲,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儿子,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我的母亲用她瘦弱的身躯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庭重担,她给我的爱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大的温暖。我从小脾气暴躁,性格倔强,内向孤僻,不那么讨人喜欢,以至于我的一些亲戚都认为我恐怕不适合在这个社会生存。

  从我1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时代明显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据生于60年代的人回忆说,80年代是理想的年代,是诗歌的年代,是精神的年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因为我成长于小县城的郊区农村,年龄又小得多,这样的文化思想的启蒙和追求理想的氛围基本与我无关。我只是在90年代以后通过各种途径的阅读去回顾和想象性地重新经历了这样的精神氛围,了解了那些历史事实,重温了他们的思想。这10年对我来说很简单,就是英雄幻想的阶段。我多余的精力、太多的幻想憧憬和情感热血没有地方安放,于是全部投射到了武侠小说上,我几乎看完了整个县城能找到的所有武侠小说。

  后来回忆起这10年的阅读经历我懊悔不已,痛不欲生,为什么就没有读到一本对我的精神发育和思想启蒙有价值的好书呢?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好老师或者朋友将我领进思想和精神的世界多好。

  北大四年:精神分裂中的痛苦觉醒

  我决定报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我幻想成为一个法官来主持正义。但阴差阳错的是,因为高考考得比较好,我被北大历史系提前录取了。

  提起北大,我的感情很复杂。除了当初引起争议的一篇《点评北大历史系诸先生》,我没有再就北大说什么。其实刚进北大,我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觉得眼花缭乱,傻了。本科的课基本是博导来给我们上,虽然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的思想和学识够糟糕,但肯定比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强得多,至少他们不给标准答案了。但这些都不是那么重要,北大现在的老师中已经没有几个坚守知识分子良知、追求超越价值以及纯粹而坚定地守护精神圣火的了,要那样的老师,回到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吧。

  此一时期对我思想影响最大的是李泽厚。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对中国传统中“实用理性”思维的揭示给了我极大启发,让我知道中国文化基因中总的来讲缺乏超越性的价值坚守和非功利的纯粹爱智的精神;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提出的“救亡压倒启蒙”的解释模式在我看来至今都没有失效,中国人总的来说不追求个体自由价值的终极意义,而是把它作为手段纳入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中;李泽厚还高扬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并一定程度上以个体存在的偶然性来反对决定论,这种观念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个体意识的觉醒。在此不能不提的还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顾准的《顾准文集》。

  北大四年的觉醒不光是思想的觉醒,还有个体存在意识的觉醒,我开始对功利化的人生价值感到不满足,感受到存在的孤独、虚无和荒诞,感受到终极意义和神圣价值缺失带来的生命迷途和无家的悲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