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82年:温州“始发”的活力光芒四射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14:56 温州新闻网
编者按:1982年,春风舞动,诸多个让人惊叹的“始发”在温州这片土地上蕴积多年以后,积累了不可估量的强大能量,春雷乍动,这能量便如春笋般破土而出。 这一年,转包粮田第一人的朱炳新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家庭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新的突破;这一年,“东方纽扣第一市场”创始人之一王碎奶正在和她的伙伴们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专业市场,打开了温州农民的大市场,成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头雁;这一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主持召开了史无前例的“两户大会”,著名的乐清“八大王”昭雪在望…… 推荐阅读 一个种粮大户为一项改革之举定了性 主人 公:朱炳新 身 份:永嘉县瓯北镇和二村农民 事件背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温州 一位不寻常的农民 盛夏时节,永嘉瓯北镇和二村东边村头,运砂石工程车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进出作业,机声隆隆,尘土飞扬,时常有一位身材精干的老农站在这片土地边上凝望。认识这位老农的人们都知道,如今,这片土地已经和他没有关系了,然而这片土地,在这位叫朱炳新的老农眼里有太多内容了,往年的这个时候,他站在这里,正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时候。 今年已经75岁的朱炳新是个不寻常的农民,他的身上有诸多的光环:从1982年开始,他每年被授予售粮大户奖,1985年到1989年,他连续被评为温州市劳模,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连续3年被选为省人大代表。但是任何荣誉也没有改变朱炳新对土地由衷的热爱,什么理由也不能让他不当农民,因为他知道他的光荣和梦想、财富和荣誉都是脚下这片土地给的。而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982年他的土地转包还给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新的突破,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之举。 跟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一样,农村出身的朱炳新从小对土地就有由衷的热爱。成年后,勤劳的他偷偷开垦了田间地头任何一小块可以种上庄稼的土地,这样,秋收的时候,他总能比别人多收三五斗。 土地转包的创举 上世纪70年代,世代有着经商和手工业制造传统的永嘉瓯北和二大队开办了一个名叫“和二大队阀门厂”的队办企业,全村160户人家,就有将近80户人家全家都到这个队办企业当工人。后来,加上做小买卖的和其他手工业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村里10户人家中就有7户半不种地了。1981年的春天,朱炳新的一个亲戚找到他,说想把自己家里的承包田给他种,每年到收成的时候,只要交给他200斤谷子就可以了,朱炳新应下亲戚的这个请求。当时,中央1号文件正式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但政策规定是不许转包的。那一年,他自己家的加上几个亲戚请他耕种的一共5亩的土地获得了好收成。第二年,也就是1982年,见朱炳新田种得这么好,四邻八舍纷纷将自家承包的口粮田请朱炳新种。朱炳新一鼓作气转包口粮田28.2亩,迈出了粮田规模经营的第一步。当年,他就向国家交售粮食10989公斤,向转包户提供口粮5500公斤,商品率达到了70%。 朱炳新至今还记得当年有人紧张万分地跟他说:“老朱啊,你这样干下去,不怕将来政策来了你也成为地主吗?不怕批斗啊?”朱炳新说:“我不怕。我和地主不一样,地主的田地是剥削农民成为自己的,我的土地是国家的。”1982年,中央又发了一号文件,提出责任田可以转包。当年年底,永嘉县政府奖励了他一台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这下家里可热闹了,村里人天天像看电影似的到朱炳新家里看电视,有一次因为人太多,将床板都坐塌了。 喜事一桩接一桩,也就是在那一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朱炳新为自己转包的农田挂牌成立了“瓯北炳新农场”,之后一直到2005年他所转包的土地被征用建工厂为止,全村共有108户村民的责任田转包到朱炳新的名下,炳新农场最多时候转包农田达400亩,每年向国家提供15万公斤商品粮,向农户提供商品粮5万公斤。 创新造就“农老板” 朱炳新就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背景下成了“敢为天下先”的温州大军中普通又不平凡的一员。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朱炳新之后,温州大地上又呈现一批大胆承包转包土地的有远大目光的农民,乐清农民南士木就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位。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原本有着温州粮仓之称的柳市平原奇迹般出现了全国瞩目的“电器王国”,全镇80%的劳动力几乎一夜之间转向了二、三产业。1986年的春天,南士木从88户农民手中转包了107亩粮田,开始规模经营。第二年,便办起了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私人农场。1993年,47岁的南士木在土地规模经营大获成功的基础上,创办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海昌农业实业公司,向传统农业发起挑战,他也成功从一个种粮大户转身成为一个“农老板”,两年之后,一幢4000平方米的农业综合开发大楼拔地而起,在这幢大楼里,南士木曾经举办温州首届名特优产品展览会,引来省内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参展。 在南士木的之后,温州这片商品经济大潮澎湃的土地上,涌现了大批种粮大户。在这批有着超前意识的农民实践下,温州的广大干部群众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效转变,为温州初期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赢得了主动,加快了第一产业的大批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业生产力得以极大解放。成为此后以家庭工业、供销大军、专业市场等“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经济格局的助推器,并催生出农民城建设、股份制合作企业等一个又一个改革开放“时代新产品”。[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