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不点名"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变相剥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08:12 国际在线

  7月11日,国家审计署公布《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强调,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规划“丰富和完善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新华社7月11日)

  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个新提法令人鼓舞。当然,理论上提出一个新概念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审计真正发挥功能。审计工作任重道远,要做的事情千条万条,但我认为,不妨从审计公告“点名”这一条做起。

  我们对审计公告“点名”并不陌生,前任审计长李金华掀起的“审计风暴”大多是“实名制”的,哪个中央部委、哪个省区市存在违规占用资金问题,审计公告里讲得清清楚楚,一点不留情面。可是今年以来,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6月4日,审计署公布了11个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审计结果,公告里充斥着“有些地方”、“个别城市”等模糊用语;7月4日,审计署公布了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审计结果,但凡涉及违规的,同样用“一些”、“有的”代之,概不指名道姓。

  作为普通百姓,我无法揣度这种变化因何而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不点名的审计公告让人很失望,也很难让人满意。审计公告从“点名”到不点名,这种变化至少在形式上给人“退步”之感。尤其是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正式实施之际,哪些县的义务教育存在乱收费问题,哪些城市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问题,这些该不是国家机密,为何不能指名道姓地予以公布?市、县的名字都不点,遑论中央部委?

  不点名的审计公告,对老百姓来说只能是聊胜于无,这样的公告公布不公布区别不大。当然,报送给国务院的审计报告可能是“点名”的,可审计部门是由纳税人供养的,不仅要“对上”负责,更要“对下”负责,否则就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变相剥夺。老百姓花钱供养审计部门,并不只是想得到几份被“有的”、“一些”充斥着的所谓审计公告。

  是的,以前的审计公告即使“点名”,也未必能收到多大成效,一些被点名者照样我行我素。并不奢望审计部门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起码应该将发现的问题原原本本地公之于众。至少“点名”能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促使被点名者有所顾忌、有所收敛,并逐渐有所改进。

  审计确实是一项得罪人的工作,李金华也常为此而感慨。但他们虽然得罪了一些人,却赢得了更多人——人民大众的信任和拥护。而审计公告从“点名”到不点名,这种变化对审计部门来说,无异于自我“矮化”,相当于把审计这条“看门狗”的牙齿拔掉,这不仅会让一些被审计者敢于藐视审计部门的威严,也会让老百姓对审计部门的工作不满意。(晏扬)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