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苏母亲:新加坡方录取通知书已寄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08:22 长江商报

  本报讯(记者 李海夫 邓辉 实习生 姜雨涵 郝周 袁梦洁 李璟)“张孟苏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提出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在记者坚持不懈地追踪下,事件又有了新进展。昨日,记者通过有关途径,艰难地找到了张孟苏的母亲韩友菊,她先是改名换姓躲记者,后又支开记者“逃走”。不过,据韩友菊透露,张孟苏的新加坡大学录取通知书已寄来,至于是哪所学校,韩友菊称“记不清了”。同时,张孟苏的母校——东湖中学也透露,寄来的是预录通知书,但“上面未提及校名”。

  艰辛查找锁定韩友菊

  记者几经联系,张孟苏的手机依然停机,其舅舅及学校老师仍不透露她的其他联系方式。同时,张孟苏被录取的信息第一发布者——何卫星老师的手机一直无法接通,而张孟苏的班主任柴迎宪的手机也处于关机状态。

  记者随后通过武汉城管部门查找到张孟苏的母亲韩友菊,她在武昌区中南路环卫所一公司工作,是一名环卫临时工,负责傅家坡一带的街道清扫,租住在南湖附近。

  即便知道路名,查找也非常艰辛。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冒着35度的高温,在傅家坡一带走街串巷,向路上的环卫工一一求证。终于在中午12点多,锁定了韩友菊负责清扫的傅家坡二路。该所环卫工证实,公司有关方面早已知晓此事,“打听韩友菊的记者很多,因此我们都很小心,不能随便接受采访。”

  对好友也未提女儿留学

  “我认识韩友菊,我们是好朋友。”在傅家坡二路以缝纫为生的裁缝陈某高兴地说。当记者提及韩友菊的女儿是否已被新加坡某大学录取时,陈某一头雾水,“这个我还从未听她说起过。”

  经多名认识韩友菊的居民证实,45岁的韩友菊是一个勤劳的人。环卫临时工的月收入不到1000元,但她工作很认真。她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起来,中午稍微休息一下,便接着打另一份工——给餐馆送饭,以赚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她每天都骑自行车从南湖的出租屋过来,中午自己带饭,舍不得花几元钱吃盒饭。即便天热得像个蒸笼,她也舍不得买一瓶水,也没有看到她穿什么好衣服。”一名熟知韩友菊的环卫工敬佩地说,自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李海夫 邓辉 实习生 姜雨涵 郝周 袁梦洁 李璟 采写

  张孟苏母亲改名换姓三避记者

  昨日中午1点30分,记者来到韩友菊工作的路段——傅家坡二路。此时,从事环卫工作的韩友菊已下班。周围居民辨认了记者提供的资料后,均确认清扫该街道的环卫工就是韩友菊。下午2点多,韩友菊骑着一辆自行车出现在傅家坡二路。下车后,她拿起扫帚开始扫街。记者注意到,个子娇小偏瘦的她没穿工作服,只在肩上戴了一个环卫袖标。

  第一次对话 “我叫刘欢(音),请勿扰”

  长江商报:请问,您是张孟苏的母亲韩友菊吗?

  韩友菊:……(沉默,拿着扫帚快速向前扫路上垃圾。)

  长江商报:您和张孟苏为什么要回避?

  韩友菊:请你们认清楚我是谁!我不是韩友菊,也不认识张孟苏,请你们不要打扰我工作。

  长江商报:周围居民都证实您就是韩友菊,为什么不承认呢?

  韩友菊:我的名字叫刘欢(音),黄石人。

  记者与韩友菊第一次的对话只进行了短短几分钟,她坚称自己不是韩友菊,记者只好再向周围居民求证。正在这时,韩友菊突然钻进一栋居民楼,消失在记者视野里。

  记者兜兜转转,发现韩友菊先前骑的自行车停放在路旁的一棵树下,清扫工具还在自行车旁。10多分钟后,记者发现一名陌生人将韩友菊的自行车推走。记者紧随其后,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区门口看到了韩友菊。她从陌生人手中接过了自行车,准备骑车绕路回到傅家坡二路工作。

  记者再次上前采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