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会自来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3日11:12 新民周刊

  撰稿·黄祺(记者)  

  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呼吁公众把注意力转回到自来水上,他们强调的一个常识是:自来水就是安全水。

  在中国很多城市里,选择喝什么水是一个问题。这个困惑的背景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自来水失去了信任,转而 购买被认为更加安全或者健康的桶装水或是瓶装水。但是,不久前北京举行的“2008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水行业专家 们却一再强调,自来水就是安全水,当然,这个论断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定语“符合标准的”。

  自来水歧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关自来水水质的新闻常常只能出现在社区电视频道里,被归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 果一种品牌的桶装水、瓶装水出现质量问题,立即就会成为重要新闻被广为传播。2008年3月,贵阳一所学校200多名 学生,在饮用了被污染的桶装水后感染甲肝。污染事件产生的担忧,波及到千里之外的上海,让上海的市民们回想起了198 8年的甲肝恐慌。

  在专业领域,被城市居民叫做自来水的水,全称是“生活饮用水”,但在中国很多城市里,自来水“饮用”的功能, 逐渐被桶装水、瓶装水代替。巨大的水市场因此迅速崛起,各大品牌为了争夺市场,制造了无数概念和勾心斗角的商业风波。

  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桶装水、瓶装水的安全,毕竟,人人接受“病从口入”的古训。城市居民逐渐放弃自来水作为饮用 水,这让自来水在普通人中受到“冷落”。但在6月举办的“2008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专家们却不约而同地呼吁公众 把注意力转回到自来水上,他们强调的一个常识是:自来水就是安全水,符合标准的自来水是可以直饮的。

  “只要饮用水安全了,那么水就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这是公众普遍持有的想法,正因为这样的认识,城市居民 宁愿花更多的钱购买企业用自来水加工的桶装水、瓶装水,而遗忘了自来水本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圭 白,首先纠正了这个观念。

  “不能只考虑2升水的问题。”李圭白介绍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材料,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 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其中,有1/3的污染物是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1/3通过皮肤进入人体,最后1/3通过水的雾化或 者水蒸气吸入肺部。所以,从水与人体健康的角度看,仅仅解决每个人每天喝的2升水,污染物还是不能被有效地阻止危害人 体健康。

  “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从自来水厂来解决问题,如果自来水中的污染物能得到比较好的去除,那么居民就能使用上完全 安全的水了。这是上策!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李圭白院士说。

  不过,公众对于自来水水质的抱怨实在是基于客观现实,对此,专家们也指出了其中的原因和常见的误解。清华大学 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说,评价饮用水水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细菌学,二是化学指标,三是感官性指标,其 次是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普通居民平常所说的“水质差”,其实指的是感官性指标,但对于人体健康来说,这些指标并 不是最重要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屈卫东教授也赞同这个看法。

  “感官性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相对不是最严重的。”刘文君教授说。“中国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自来水 烧开以后再喝,这个习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现在我们的自来水,烧开以后喝,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比如经常 看到自来水有点带红色,一般是由于水中含铁比较高,刘文君认为无需太过恐慌,少量的摄入没有关系。相比之下,微生物和 化学物的危害更加严重。

  生活饮用水标准是确保水质的“守门员”。2007年7月1日起,生活饮用水“新国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GB5749-2006)开始执行,这个比老标准多了71项目指标的“新国标”,已经与发达国家水质标准处于同 一水平,如果自来水能够符合“新国标”的要求,自来水应该就是“直饮水”。

  水处理之难

  

  “新国标”就像一只诱人的苹果,人人期待它早日成熟,但在中国,这需要耐心。发布“新国标”的国家标准委和卫 生部也了解目前水质与“新国标”的差距,考虑到各地发展的差异,把全面达标期限确定在2012年以前。

  人们很自然把实现“新国标”的期待,放在水处理企业身上,这让水处理企业感到有些“委屈”。在“2008水业 高级技术论坛”上,很多水处理企业工程师谈到的是来自水源污染的压力,国内越来越严重的水源水质恶化现状让水处理企业 面临巨大的挑战。

  “国家过去要求一类、二类水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但现在,一些沿海地区,连四类水都达不到也不得不当作水 源,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水。”刘文君告诉记者。进入自来水厂的源水水质低劣,自然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特别是我们很多 地方的水源,都出现了季节性的污染,对供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淮河流域,雨季之前,上游一放水,就容易出问题, 年年如此。”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张晓健发言说。

  论坛上,嘉兴市嘉源给排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查人光就介绍了嘉兴水处理遇到的压力。嘉兴地处太湖流域,是改革开放 以后浙江民营企业崛起的摇篮之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当地水质持续恶化,总体水质在四类至五 类,枯水期甚至劣于五类。查人光介绍说,嘉兴地区水源水质最大的问题是较高的氨氮污染、有机物污染、间有铁锰超标、大 肠杆菌等微生物超标,要处理这些问题,对于原有的水处理工艺来说,任务非常艰巨。类似的情况,出现在国内众多工业发达 地区,水源水质整体水平下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除此之外,中国水处理行业还不得不迎接另一个挑战——突发的水污染事件。

  2005年底,吉林一家化工厂爆炸,造成松花江受到硝基苯污染,哈尔滨市供水受到影响。2007年初夏,太湖 大面积蓝藻暴发,导致无锡市水源污染。两起事件都曾引起城市居民恐慌,超市的饮用水被抢购一空。

  张晓健还提到一个事例。今年6月7号,云南富宁县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酚的货车翻车,33.6吨酚倾 倒进河沟里,而河沟下游是一个水库。万幸的是,经过紧急处理,这次事故没有对下游造成污染。张晓健说,他之所以提起这 个事故就是想说明,水的安全不是水处理行业一家能够解决的事情,像公路这种看上去毫无关系的部门,也与水质安全有关。 他说,就在这条云南到广西的高速公路上,通车半年时间就发生了40多起交通事故,其中5起是化学品泄漏。

  对于这种水污染事故频发的情况,张晓健认为目前水厂的应对能力不足,这个问题需要从管理层面解决。

  “国家已经启动整治项目,希望改善水源水质,但水源水质的恢复,至少要20年才能完成。”刘文君教授说。水界 专家们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是恶化的水质,一方面是日益提高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对于水处理企业来说,唯有提高处理工艺 ,才能适应中国的需要。“我们自来水厂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已经沿用了100年,这些技术目前还是世界主流的技术。但对 于我国的水源情况,这些传统的技术明显不够用了。”

  于是,一种被统称为“深度处理”的工艺被认为能够解决中国特殊的困难。但是,过往从国外引进先进工艺的途径, 在水处理上有点行不通,国外没有太多现成的技术可供借鉴,因为很多发达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有的地方地表水水质 ,比我们经过加工的水还要好”。为此,很多自来水厂开始依托国内高校和自己的工程人员,研究“深度处理”的方法。但是 ,已进行“深度处理”改造的自来水厂数量并不多,张晓健认为,水厂升级改造动力不足也是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巨大 挑战之一。“深度处理增加的成本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多,我们核算下来,大约每吨水增加2至3毛钱。”刘文君说。但是对于 企业,即使两三毛钱也侵占了企业利润,所以,刘文君认为,企业改造水处理工艺的动力,应该来自相关的政策,政府应该负 担水处理工艺提升的成本。“对于政府来说,首要关心的应该是水质安全,最后才是经济成本。”-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