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托起明天的栋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15:36  《人物》杂志
托起明天的栋梁
天安门前留个影。从左至右:马锐、兰翠莲、费淑敏、苟巧玲、何冬梅、廖岷岑(洪达摄)

托起明天的栋梁
志愿者(左一及右五)与来自灾区的师生们(冷风摄)

  文/泠风

  引 子

  这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聚会午餐,参加聚会的是我和我的几个朋友。聚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一天前我刚刚从四川灾 区进行心理救助归来,朋友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来自灾区的第一手消息。

  餐桌上,笔记本电脑占了一个最显要的位置。朋友们仔细看着我从灾区带回来的几百张照片,嘴里不住地发出慨叹— —声音里灌满痛惜、忧虑与焦急。“说吧,去不了四川,我们还能为灾区孩子干点什么?”待我介绍那些患有灾后严重过激反 应的学生情况的话刚刚落音,好友老俞就开门见山抛出问题。

  “我们在四川进行的心理救助仅仅是开始,对于一些失去亲人情绪低落的孩子,最好换换环境,让他们见识一下世面 ,才能让他们勇敢面对现实,重新融入社会。”我提及救助“废墟男孩儿”时的情景,这个孩子的最大愿望是到北京看看鸟巢 。

  “那好,咱们就接几个来北京。”老俞掷地有声的话,立马儿得到在场者一致响应。紧接着,就在短短的几分钟里, 一个对都江堰学生继续心理救助的策划完成了。大家决定先接8个灾区学生来北京,他们一行所有的费用都由参与救助行动的 志愿者承担。

  这是一次完全自发的小规模个体行动,我们将之取名为“托起明天的栋梁。”

  从四川到北京:八个孩子

  和一个老师

  我在四川仅仅10天,见到的肢体致残与心灵受伤的孩子就已很多,需要继续心理救助的也数不胜数。经过商议,大 家把主要救助目标定在我曾经去过的都江堰市第四中学,当然还有我在聚源中学见到的那个有情有义的“废墟男孩儿”。

  经过与都江堰方面几番短信联络,最后的救助名单问世了。8个孩子中,有5个是家中有亲人遇难的应届高考生,一 个是应届中考生,另有一个高中生,还有一个失去母亲的四岁半男孩儿。他们每个人都带来一个令人听后唏嘘的故事。

  何冬梅是一个18岁的应届高考生,她出生的村庄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蒲阳镇凉水村。她的母亲是一个刚烈又能干 的农村女人,因为婚姻的不如意,若干年前离了婚,从此她含辛茹苦地供养着一对儿女,最大的期盼就是两个孩子都能有出息 。一个文化不高的单身农家妇女,风里来雨里去熬了许多年,好不容易儿子可以出去打工,女儿也即将参加高考。

  何冬梅是个乖巧的女儿,从小就懂得母亲抚养自己的艰辛。5月11日是母亲节,何冬梅从住宿的学校回到家中。还 有三个星期就要高考了,何冬梅告诉妈妈:高考前她就不再回家了。学校条件好,她要抓紧时间复习,高考后给妈妈一个惊喜 。妈妈望着女儿笑着点点头,这是她留在女儿脑海中的最后一个笑靥。

  从家里返回学校不到20个小时,大地震发生了。当许多同学都在为家中的老旧房屋担心时,何冬梅相对却比较平静 。她妈妈在一个学校的招待所打工,她相信那幢曾经去过无数次的漂亮楼房一定会很结实,她更相信自己的妈妈不会有什么事 。大地震过后第三天,何冬梅回到村里,和她们同住的外婆及大姨一家都很平安,唯有她的妈妈不见踪影。为了不影响孩子高 考,外婆和大姨还瞒着冬梅她母亲的消息,最后还是表哥无意中说走了嘴,妈妈上班的那幢漂亮楼房倒塌了。从那天起,何冬 梅就再也没有见过妈妈,她的母亲成了灾后统计的18379名失踪人口中的一个。

  面对大地震给家乡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懂事的何冬梅把妈妈失踪的消息埋在心里,她甚至没有告诉自己的班主任老师 。但是,她还是个孩子,她想妈妈。眼泪伴着何冬梅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直到我作为志愿者进驻到她的班级之后,何冬梅 妈妈属于地震中“失踪人口”的信息才为学校所掌握。

  和何冬梅一样,廖从容也是18岁,也在今年高考,她的家也在农村。因为家境不好,廖从容的妈妈一个人打了三份 工,总盼望着把她和弟弟都送进大学自己就可以松口气。

  5月11日廖从容回到家,她忙着复习,母亲忙着干活,母女俩都没说上几句话。吃完中饭,母亲嘱咐廖从容两句就 下地了,女儿想跟着去帮忙她不同意。为了高考不让母亲失望,那天下午廖从容一直扎在课本里,直到做完几道数学题才抬起 头。时钟已经指向五点半,廖从容急急忙忙收拾东西准备返校,否则回去就要迟到了。那一天,廖从容没来得及到地里去和母 亲告别,这成为她心里永远的遗憾。

  地震过后第二天,得到母亲“受伤”消息的廖从容忐忑不安地赶回家,然而等她到家一看,只有39岁的母亲已经永 远闭上了眼睛。“脸上那个包你不要抠它,痒了就抹点花露水。”这是母亲留给廖从容的最后一句话,说这话时是在2008 年母亲节那天。

  从此,廖从容就特别爱摸左边脸颊上的一个小包包,这让她会永远记得母亲的爱。

  在这支被救助的小小队伍里,还有同样因为大地震失去母亲的何岷岑和四岁半的小男孩李知涵;奶奶遇难并且父母都 受了重伤的苟巧玲;既是自己老师也是抚养人姑姑遇难的兰翠莲;还有奶奶遇难并且灾后过激反应严重的马锐(曾经的“废墟 男孩儿”)和看护他的表姐;带领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们来到北京的,是都江堰四中的语文教师李贵宣——他的妻子也在大地 震中遇难。

  从科技馆到天文馆:更多地

  理解大自然

  没想到,乘火车也有不能按时发车的特例。很不幸,这种情况被我们救助的这些孩子赶上了。待到7月8日下午到达 北京的西客站时,孩子们已是从家里出来的第三天。好在有卧铺,一路上养精蓄锐休息得不差,下火车之后顶着瓢泼大雨我们 的车就驶向中国科技馆。

  因为是灾区的孩子,因为让他们来的目的是继续心理救助,因此安排参观地点让我们颇费了一番心思。把救助的第一 堂课安排在科技馆,一是让他们对现代化的科技型娱乐有所认识,从而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与知识的重要;二是要通过一场穹幕 电影让这些孩子认识到对大自然产生恐惧并非是羞耻的事。

  那一天上演的电影名字就叫《恐惧》,内容是一对夫妻探险家通过登山、滑雪和冲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故事。

  对于恐惧,这些来自都江堰的孩子个个都有切身体会。当马锐和他的61个同学与老师被埋在倒塌教学楼的废墟中时 ,他感到过恐惧;当他见到几十个昔日同学在一瞬间生命划上句号的时候,他感到过恐惧;当他回到村里见到全村100多户 中有30多个家庭因地震失去孩子时,他感到过恐惧……

  因为恐惧,马锐出现了严重的灾后过激反应,地震过后两三个星期他都吃不好睡不着,16岁的大小伙子白天也不敢 单独在家。那段日子,一到入夜马锐的恐惧就会加剧,每天必须在父母的陪伴下抱着一只收音机才能勉强迷糊几个小时。“谁 能帮帮我的儿子!”马锐的母亲,一位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村妇女曾发出这样的呼救。

  兰翠莲也对恐惧有特别的感受。她的姑姑是一位从农村出来的英语教师——她是全家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全村孩子的 榜样。地震的时候,兰翠莲的姑姑一半身体被埋在废墟中,只有上半身和两只胳膊露在外面。为了救活兰翠莲的姑姑,她家人 曾哭着跪在地震当天就赶到都江堰市的温家宝总理面前。温总理调来了救援队伍,但是终因缺少大型机械设备,无法移去压在 兰翠莲姑姑身上的三层塌楼,在经过了一天一夜的痛苦折磨之后,这个年轻的教师走完了她的生命旅程。眼睁睁地看着亲爱的 姑姑生命逝去,兰翠莲心中十分恐惧,她曾经想到过对未来的放弃……

  还有何岷岑,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见到了太多太多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苟巧玲,在一天之间不得不接受父母双双伤 残的现实;还有四岁半的李知涵,小小年纪的他在地震那天已经体验到独自处于黑暗与嘈乱中的害怕……

  这些都是恐惧。然而更令孩子们恐惧的是,那些凄惨的场面多少天都从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从科技馆走出来,孩子们的心情放松多了,他们很多人都在念着一句话:“恐惧是人生的朋友。”——这是电影中的 一句经典道白。确实,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大自然,我们也无须在大自然的暴怒面前掩藏自己的恐惧。然而,正是因为有了恐惧 ,人类才有了顺应大自然的明智和改造大自然的勇气。恐惧可以让人类更加珍惜生命;克服恐惧之后,我们会更加热爱生活。

  巧得很,孩子们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恰好赶上北京天文馆的老馆重放异彩。那天,在朱进馆长的邀请下,来自灾区的师 生们成了剪彩仪式上的特殊客人。伴着最先进的天象展示仪器,朱进馆长亲自给大家讲解天文知识。此刻,当了解到N多年之 后太阳会膨胀扩展,地球有可能遭到毁灭性破坏之时,孩子们已经不再恐惧。因为他们已经懂得:与大自然相比,个体的生命 永远都显得十分渺小,而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勇敢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急风暴雨。

  从天安门到鸟巢:我们有一个

  强大的祖国

  让孩子们来到北京,我们设定了几个最直观的目标,到天安门看升旗是他们沐浴北京晨曦后的第一站。

  那日,恰好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30天,没待拨开黎明前的黑暗,天安门前已经是人山人海。这8个孩子,包括他们 的老师都是第一次来到首都,第一次亲眼见到曾经在书本中无比熟悉的天安门,那一刻,他们忘掉了多少天以来笼罩在心头的 伤悲,感到了自己是幸运与幸福的。

  当国旗护卫队从金水桥走过的时候,当庄严的国歌在广场奏响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当这些来自灾区 的孩子们向鲜艳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的时候,孩子们——无论他们年龄大小,眼神中都流露出一种崇敬与自豪。此时此刻他们 才真正地领悟到:正是有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有了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当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他们才能得到那么多来自全国各 地的关爱,他们才能在一些素不相识的叔叔阿姨的资助下,千里迢迢从受灾的家乡来到北京。

  那两天,从天安门起步,孩子们游遍了天坛、故宫、长城、十三陵、颐和园、动物园这些北京最巍峨、最壮观、最具 有中华民族代表性的世界著名景点。

  每一天,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年龄的志愿者都会陪伴着孩子们参观游览,他们在向灾区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不朽文明杰 作的同时,也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祖国的忠诚信念传达给了这些受到大地震残酷打击的稚嫩孩子。

  在长城的烽火台上,志愿者告诉孩子,长城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历史性标志,早在2000多年前,华夏子孙就已 经认识到民族团结万众一心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仰望长城感受到一种震撼,爬上长城体验到一股力量。那天,所有 的孩子,包括最小的李知涵,都一鼓作气爬上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点。

  站在巍峨的长城之巅,孩子们的心田里灌满了对那些无名创造者的敬畏和对未来生活的勇气。有了这样一次高瞻远眺 ,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开始从家乡那座小村庄转向更加广阔的大世界。生活的路程如同绵延的万里长城,有高点也会有低落,但 是只要一路坚持走下去,低落之处就会被甩在身后,而唯有高点才是我们经过艰苦登攀才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从长城上一路走 来,虽然很累,但是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多起来了。面对经过大地震磨难之后的新生活,他们已经渐渐坦然,而且每一个人的笑 容都很灿烂。

  傍晚,阴霾了两三天的北京突然放晴了。在柔和的夕阳笼罩下,孩子们来到代表中国21世纪力量与智慧的鸟巢旁边 。这里是马锐最想往的地方,当初在四川我曾问他生活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脱口而出的即是:“看鸟巢!”

  鸟巢的宏伟、水立方的神秘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建筑群让孩子们感到心情振奋,从中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时尚与高科技 的魅力,而且更加领悟到人生在世的社会责任。因为有了鸟巢,因为有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的“参与”精神才 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确切地说,奥林匹克精神中不但渗透着健康的人生哲学,而且体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走在奥林匹克街区宽阔的大道上,一个曾经对未来有过放弃念头的女孩子悄悄告诉我:北京一行,让她重新看到了人 生的意义,接下来的路无论多难走,她都会不懈努力。

  参观完鸟巢几天后,马锐的爸爸,一个憨厚的川西农民从都江堰打来电话。他高兴地告诉我:“去了一趟北京,马锐 好像完全变了。他现在每天都很开心,最为孩子担心的那个阶段终于过去了。”

  从北京到四川:让爱心传递

  是生者的责任

  短短四天的时间,孩子们在北京感受到的爱心太多太多。

  他们会记得:中国科技馆穹幕电影厅那个破例让刚下火车的他们吃几口东西的老阿姨,那一句:“孩子别着急,你们 这就算到家了”,让不止一个孩子眼睛里涌出泪花……

  他们会记得:因为地震和第一次出来,他们大都没带身份证,无法办妥酒店住宿手续,大钟寺派出所那个身怀六甲的 警察阿姨,硬是不吃饭也要先对着电脑核实信息给他们办妥证明手续……

  他们会记得: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那些老师,不但伴着他们一步一步爬上长城,而且轮换着把最小的李知涵从高高 的烽火台上背了下来……

  他们会记得:很多认识与不认识的北京人听到他们来京的消息,都抢着要请他们吃一顿饭或者送一份礼品;更多的祝 福与关爱通过一言一行表现出来……

  他们会记得:在这难忘的四天里曾陪伴过他们的每个志愿者,而他们每个人都希望默默地继续这种救助……

  ——“这次北京之行真的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是你们让我看到生活的意义……”

  ——“大恩不言谢,唯有用我们坚持不懈的工作和学习才能回报你们的付出……”

  ——“我会带着你们的祝福好好地生活……”

  四川师生的每一条短信都带着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经过北京之行,他们心灵的创伤得到了进一步平复,已经能够勇 敢面对大地震留下的灾难性打击。

  “好好学习,毕业后重新建设美丽的都江堰,让爱心永远传递”这是孩子们临别时共同喊出的心声!

  因为这些孩子重新鼓起了生活的风帆,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感到很欣慰!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