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忧
休息比上学还要少睡两小时
“该睡的时候睡不着,想睡的时候舍不得睡,结果就是没得睡。”中大大二学生小黄说话哈欠连天。紧锣密鼓的赛程,连续的情绪亢奋,不足的睡眠休息,已经让他有点吃不消了,“我期末备考时都没这么拼命过。”
像小黄这样的“全天候”奥运观众为数不少。家住天河的高中生阿欣说以前暑假每天可以比上课时多睡三四个小时,但近来每天却比上学时还要少睡大约两个钟头,睡得最少的一天是女网1/4决赛李娜对阵萨芬娜那天,阿欣只睡了四个钟头。
正式比赛开始前的新闻报道,使很多学生自觉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各种赛事播报又让学生们舍弃了午休时间,待到晚上好不容易看完了一天的赛事加评论后不少人还会意犹未尽的登上论坛感慨一番。就这样,睡得晚起得早外加没有午休,想一如既往地保持精神状态良好实非易事。
饮食零食替正餐或干脆不吃
睡的方面出了问题,吃的方面也不例外。家住小北路的初二学生阿彬,是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以往假期的每天中午,因为父母工作忙不回家,阿彬都会自己煮饭吃。而这个暑假,自从奥运比赛正式开始以来,阿彬没有煮过一次饭,每天的半包饼干一瓶水,就是他的“便利午餐”。
记者了解到,有不少放假在家需要独自解决吃饭问题的学生们为了不放过奥运比赛的任何一个精彩镜头,都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叫外卖,有的推迟吃饭时间,有的压缩进餐时间,有的用零食代替正餐,有的则干脆不吃。
心理“唯金论”可能误导孩子
最近,一些家长还担心孩子的心理状况。采访中,有四名家长向记者透露,他们的孩子成了“唯金牌论”的小狂热者。看到中国代表团拿金牌,欢欣鼓舞,看到运动员失利,就会表现得非常不屑一顾,认为运动员很没有本事,没有出息,随即拿着遥控换台。这种状况主要发生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
家长们称,孩子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产生“金牌至上”的心理,打个比方,解说员讲解时,每次选手夺金后声音就提高八度,异常激动亢奋,一旦是银牌或铜牌就显得略为沮丧,而且观众和运动员本身的反应也是如此,这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判断。家长也很难向这么小的孩子解释奥运的参与精神与顽强争冠之间的关系,只是害怕这种不太正常的心态,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判断会被带到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专家导
“收心”要过渡别管太紧
尽管在青少年心理热线以及在医院的心理科暂时没有发现因为奥运心理状况突变前来就医的学生,但是不少家长仍很困扰。对此,专家称过分担忧没有必要。
沉浸奥运好过沉迷网游
“沉浸奥运会和沉迷网游有本质区别,奥运会带给人们的是正向的激励作用,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忧。”广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心理热线咨询专家、南方发展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何维称。
此外,由于奥运是个阶段性的盛事,并非像网络那样具有持续性,因此学生在这段日子安排更多时间去观看也可以理解。奥运过后孩子也会逐渐淡忘此事,家长不需要太紧张。
而中山二院的心理硕士梁剑芳则称,奥运之后的调节很重要,由于奥运之后不久就是残奥会了,估计一些学生也会关注。因此家长千万不要从原来的“放羊”,一下子变成“防狼”:在放假时放任自流,一开学就管得过紧,这样得不偿失。要学生及时收心,还要注意过渡循序渐进才行。
让孩子看到金牌后的艰辛
对于像薇薇那种过分崇拜英雄而跟家长闹别扭的情况,家长不要一棍子打死,而要先肯定孩子的兴趣,再引导。
对于孩子产生“唯金论”的价值判断,家长可以说一些励志的奥运故事,如设置金银铜的目的是扩大奖励面、如运动员受伤依然坚持比赛、能参加比赛都是精英等观点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