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驴友风险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8日17:27  南都周刊
驴友风险调查
南都周刊

驴友风险调查
  云雾缭绕的梅里雪山,这座主峰的海拔只有6740米的雪山一直拒绝登山者的征服,近年已经有多起山难发生。 大方 摄

  南都周刊编辑:潘葱霞 记者: 蔡战 陈鸣 北京、广州报道

    54年来,K2的诱惑始终伴随着死神的气息。

  每年夏季,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登山者,如受到某种召领,集约前往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交界处,开始一年一度的K2夏季攀登“大会”。K2,如同一列东方火车,载着已经征服了无数巨峰的登山者开向未知,而有的人的终点就是死亡。

  2008年8月1日,雪崩,这个“死神使者”又让11名攀登者长眠于K2冰川中,死亡人数接近1986年那个惨烈的夏天。这座学名为“乔戈里峰”的世界第二高峰,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攀登的山峰,从1954年迄今为止约300人成功登顶,77人在攀登时送命。

  但死亡,并不单单属于K2,也不仅仅存在于垂直极限运动。

  2008年7月19日,北京女山友娄颖成功登顶有“冰山之父”之称的穆士塔格峰后猝死。“娄颖”这个名字,被中国登山协会记入2008年死亡名册。

  2008年,中国登山协会发布了中国第一个山难报告。翻开这本《2007年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50年,136人死于登山和户外运动,那根用鲜血绘成的死亡上扬线,让人触摸到中国50年山难史的悲凉,也警醒着正准备在国庆期间动身的旅友们:山难,是难以避免的客观存在,同样发生于不需要特别培训和技术下的中、低强度户外运动中。而这部分,正在占据这个悲剧的主体。

  新手和老驴最容易出事

  透过岁月斑驳的玛尼堆,老登山家刘连满和刘大义希望找寻到铭刻在记忆深处的贡嘎群峰。

  “1957年能够登顶,与其说是一次胜利,倒不如说是一个奇迹。”那年5月,刘连满、刘大义等6名队员成功登顶海拔7556米的四川贡嘎山,这是我国第一次自主组织攀至7000米以上高山的登山运动。然而,奇迹随着死亡而来。下撤途中,师秀、彭仲穆和国德存三名队员整组滑坠,另一人遭遇雪崩,共有4人遇难。

  “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儿。”这句登山名言,召领着无数征服者,贡嘎山的悲剧,并没有吓退他们。珠穆郎玛蜂、希夏邦马西峰、启孜峰、慕士塔格峰……每座山峰就是一部死亡笔记。截至2007年,中国大陆有55名登山者迷失在海拔3500以上(青藏地区为5000米以上)高山之中。

  对山的渴望,并不只是专业的登山者。上世纪80年代前,户外探险对普通中国人来说,只在小说或传奇故事中寻见它的身影。2000年开始,户外运动热潮,“驴友”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人生活中。在一位资深驴友的日记中记录了当年他们独行千里的豪情,“这里属于那些厌倦了城市水泥森林,有惊人的勇气背起包,追赶落日降下的那个山头的侠客”。

  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从事过登山户外运动的人口有1000余万,仅次于篮球人口——当然,这1000余万的数据包括了老年人这样健身型的登山。但即使只统计“消费型”登山户外运动人数,也有200余万人。而据中国登山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经常参加登山户外运动的约有5000万人。

  户外热,从户外用品的销售势头中就能一窥究竟:1996年中国大陆出现了第一家户外用品店,到了2005年,整个户外用品行业实现了100%的业绩增长,有户外运动俱乐部700多家。

  登山、攀岩、溯溪、漂流、沙漠穿越、徒步、野外生存……在将探险的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大自然总会不经意地显露出它瞬间冷漠的背影。山难,开始缠绕到普罗大众。

  “2000年是个中国山难史的分界点。”中国登山协会调查研究小组副组长杨为民说。这句话可以从《2007年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中得到佐证,从1957年到2000年,当时没有户外运动,也很少有民间登山活动,遇难者基本上是专业运动员。而从2001年到2007年,短短的7年间,共发生72起户外事故,81人遇难,超过了高山探险中的遇难人数,成为山难的主要部分。同时,高山探险中的遇难人员也基本上是非专业运动员。

  “大量没有经验的新手涌入,一些自以为是的老驴友胆子大了,思想麻痹了,结果引起山难人数的回升。遇难人中大多数是这两类人。”在杨为民提供的1957-2000年高山探险山难事故中,一半以上死难者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不少缺乏高山探险的经验。

  让杨为民紧张的是,遇难人数在逐年增加,2007年更是到达历史最高点。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中国大陆共发生26起山难,29名驴友遇难,这两个数字,比2006年多了9起7人,是2005年的3倍。

  “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不该死人的地方死人了,这是个可怕的趋势。”杨为民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