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吴聪灵 发自南京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免费教育的非专业人士,南林君在这个秋天成为南京媒体追逐的对象。
因为她行将离去——14岁的女儿将从南京一所名校中断初中学业,留学新西兰。她要陪读。
“我眼睁睁看着女儿在传统教育中煎熬了8年,实在看不下去了。我只好像《硕鼠》中说的那样,适彼乐土了。”
不要钱的诵读班
6年前,33岁的南林君在南京城开了家茶社,茶社名为“舍得居”,身为店主的她,在经济上却是舍多得少。
新店开张伊始,来找她收取各种名目费用的人就很多,可客人不多。生意冷清闲极无聊时,她就把刚上小学的女儿带在茶社,教孩子读些古文诗词。
教一个也是教,教一群也是教,干吗不多收些孩子呢?这么一想,她就在店门口贴出一张告示来,称凡愿学的,均可到茶社报名,她将无偿提供场地,并长期免费授课。
孩子这就来了。小到4岁,大至12岁,几十个孩子很快坐满了茶社。南林君给这个班起了个名字——兰芷经典诵读班。
一年之后,茶社已经亏到不能再亏。非但是各部门的打点费用无从应付,房租她也付不起了。其时,南林君的女儿早已因为学业繁重而离开了兰芷班。
舍得居还是关门了。客户不认她这个老板了,兰芷班的孩子还认她这个老师。于是她四处托人找教室,找到鸡鸣寺,寺内住持莲华法师被她的善举感动,发慈悲心给她安排了教室。
此时的南林君已成无业人员,可每周六一早,她都要驾着私家车从江宁家中赶往鸡鸣寺,9点准时开课,不拿一分钱工资的她从不迟到。
似乎是从于丹到央视讲论语的那天起,传统文化就突然热了起来。南林君和她的兰芷班一时间声名鹊起。“为了活跃气氛”,从此她和孩子们也免不了常要应邀外出表演、上台朗诵的命运。
在实践中教育
身为心理咨询师,她发现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皆因童年时受到不恰当教育所致。“真正对孩子有用的,不是死读经典,而是让他们的心智健康成长。”她突然开悟。
其时兰芷班进入鸡鸣寺已半年余。她开始拒绝一切作秀成分的活动,并逐步减少古文诵读,到末“死读书”的课程只剩了十分之一不到。
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实践式教育。而在部分家长看来,她更像是在变着法子带孩子玩。
兰芷班的教室是带屋檐的老式房子。有一天上课前,有孩子发现地上掉了只死去的燕子。“有家长嫌脏,就呵斥孩子离远点。可孩子还是蹲在地上看。我轻轻分开他们,把小燕子拣了起来。小燕子刚刚死去,小身体还是软软的呢。我把它放在讲台上,下面铺一张白纸。还鼓励孩子们去摸那柔软的羽毛。他们渐渐不怕了,近距离观察到了一个再也飞不起来的小精灵。上课时,我就请孩子们讲他们看到的、摸到的感觉。”
“我给他们讲小燕子的故事,教唱了小燕子的歌。课堂上的气氛是圣洁和庄严的,他们都懂得生命的失去要得到尊重。”
最后的结果,是她要求孩子们捧着小燕子,将它埋葬。有孩子用树枝给燕子做了十字架,插在土上。
孩子们童真的表情,让她一想起来就很感动。“我想,我们一节课没有读经,可却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用心感受,学会了尊重,哪怕是一个如此弱小的生命…… ”
除课堂学习外,兰芷班平均每月有一次户外活动。有年夏天,她带孩子们到白马公园游戏。
先把孩子眼睛蒙上,让家长们带孩子绕着树跑,看谁跑得快。结果家长跑得都不快。再换了孩子领着蒙了眼睛的父母跑,就跑得飞快,但也出了问题:有妈妈撞到树了,有手拉手的给树隔开了。
游戏在欢笑声中结束,南林君让孩子们想,为何第一场跑得都不快,而后来的却很快?
答案很简单,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担心与照顾,让他们顾不上速度,而孩子呢,多半没顾上这点。“游戏让他们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担心是无处不在的。我这一讲,父母频频点头,孩子们也不好意思了。强烈要求再来一次,让他们也好好照顾父母。结果他们真的很小心地绕过树,小心翼翼提醒父母,再也不想拿第一了。他们知道在生活中有比拿第一更重要的,就是亲人。”
母亲的抗争
兰芷班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属于他们的欢乐却在减少,因为孩子们上小学了,学习任务越发重了。
更让她难以释怀的,是自己的女儿。
8年前就读小学时,她花钱将女儿送进了南京排在前五的一所名校。“开学半个月以后,我去学校找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结果老师问,哪个是你女儿?一个班上60多个孩子,我女儿又不突出,老师根本不认识!”
这让南林君感觉很不妙。此后的几年中,女儿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总考不过班上那几个尖子生。于是孩子开始厌学,经常发烧,发烧了还很高兴,因为可以不上学校。
小学期间,女儿从未上过任何辅导班。其实所有的孩子都不想上,但家长中,只有她支持女儿。“有一阵全班就她一个没上奥数班,结果考试时她也跟着考了,得了40分,全班倒数第二。”
女儿哭着把试卷拿回家,她却很高兴:“我说你太棒了,一点没学还能考40分!你看还有人学了也考不过你的呢!这40分是多大的惊喜啊!”女儿破涕为笑了。
又一次,老师问周六谁有时间,学校要发电影票,让家长带着看。全班就女儿一个人举手,弄得孩子很不好意思。而南林君真的就在周六带她去看了一场电影。
“我知道她是个特别好的孩子,但没法和老师沟通。老师也承认她好,但不是学校要求的那种好。老师甚至跟我说,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残害孩子,但是没有办法。”
这句话让她惊心动魄:“为什么要把女儿送到一个天天被残害的地方去?为什么在新西兰读书的侄女,每天为了上学而不敢告诉妈妈自己生病,而我的女儿却为了不上学要天天祈祷生病?”
那时她就有了要把孩子转到国外读书的念头。但家里老人极力反对,最终女儿读到五年级时,南林君顶着一片反对之声,把女儿从花钱都难上的重点学校,转到了家门口一个最普通的小学。
在小学阶段最后的一年里,孩子突飞猛进,表现优秀,自信活泼,完全变了一个人。
可小升初时,她还是受到了重创。因为女儿没得过奥数奖项,也没有连续3年被评三好生,所以重点学校与她无缘。
求人,送礼,最后参加了一所重点中学的考试。没通过,要花钱,她拒绝了。后又有人推荐苏州一所学校,说人性化。她就把孩子送去了。
“在那上了一学期,他们班有个男孩跳窗自杀。说是学校不让吃零食,那男孩成绩不好,又偷吃零食,被发现了,老师威胁要告诉家长。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孩子就从5楼‘掉’了下去。”
“第二天家长来闹,拉着我女儿哭。后来学校赔了88万,说孩子是自己掉下去的,事情就了了。可我觉得学校管理不当,很不人性,就把女儿转回来了。”
转回来上哪个学校?她硬着头皮选择,还是托人花钱送进了一所重点中学。
不久之后从女儿口中听得的故事,让她越发沉重。“她说,和同学走在夕阳下的校园里,很美的云彩,很美的天空,她高兴地让同学和她一起看。可同学说,这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快背单词!”
一堂语文课上,教室屋檐下的鸟鸣让孩子们无法专心听课。老师一气之下,就找根棍子把鸟窝捅了下来,里面嗷嗷待哺的几只幼雏,就在全班孩子们无用的哀求声中被活活摔死。“女儿回来讲这事,都哭了。可老师的理由是,鸟窝影响他们学习了。”
“我希望,能够给孩子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而这些教育,全部应当是体验式的,让孩子感受得到的,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如果对环境的保护与对小生命的关爱,只写在思想品德的书本上,而没有体现在老师的行动中,这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她怂恿女儿玩,但女儿已经不像小学时那么听话了。“同学都在学习,她一个人玩也没意思。到后来她也开始主动要求学习,不敢多玩了。”
她终于发现,自己给予女儿的支持再大,也无法与整个教育环境抗衡。女儿需要同伴,需要得到团体的认可与接纳,而不是在坚持理想的过程中,一次次被孤立……
就此放弃挣扎来适应环境,让女儿成为应试机器,是她绝不愿意的。于是只有一条路,换环境。她毅然给孩子办了留学。
在此期间,女儿已经参加了小中考。满分40分,女儿考了39分。不过全班有一半同学都是40分。
这个不完满的分数,对女儿不会有任何影响了。新学期开始了,女儿的同学们还在苦读,她却怡然自得地等着母亲领她出国。这个暑假,一个14岁的少女前所未有地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