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七成青少年犯罪发生在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04:55  大河网-河南商报

  【调查】

  “也不知道为啥,现在的孩子这么难管。”董玉英说,他以为只有自己的孩子调皮捣蛋,没想到来到未管所后,看到了1500多名穿着同样囚服的孩子。

  其实,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比董玉英看到的还要严峻。共青团河南省委权益部经过历时1年多的调查,于今年10月份发布了《关于河南省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的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我省的青少年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14岁到16岁是高危年龄段

  调查发现,公安机关抓获的各类青少年违法犯罪嫌疑人2005年占全部违法犯罪嫌疑人的25.7%,2006年占27.8%,2007年占29.2%。其中,14到16周岁的占49.2%,是高危险年龄段。此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4%。

  对此,未管所入监教育科教导员杨金忠深有体会。他说,被收押到未管所的少年犯大多是小学文化,初中毕业的基本没有。低学历也决定了这些孩子思维简单,容易受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被关押在此的董玉英的大儿子赵东(化名)初一没上完就辍学了。“都是互相影响的,这样下去该咋办啊。”董玉英说,现在的孩子都喜欢攀比,不愿吃苦,特别抵制学习。

  八成是因抢劫罪被判刑

  目前,青少年犯罪以侵财罪为主。从调查看,类型主要有抢劫、抢夺、盗窃、敲诈、绑架等。其中,抢劫居于首位。

  杨金忠说,未管所里的少年犯有八成是因抢劫被判刑。他们首先从小偷小摸逐步走向抢劫,还时常模仿电影、电视和游戏中的手法作案。

  “我就是跟‘古惑仔’学的。”脸上还长有青春痘的赵东说,他辍学后就和一帮孩子一起上网,看《古惑仔》学会了“酷”,玩《魔兽》学会了“狠”。“有时候是因没钱没东西,但我持刀抢劫的时候就是为了能享受当‘古惑仔’的感觉。”赵东说。

  七成是暴力犯罪

  十三四岁的小孩子成群结队拎着砍刀追人,这样的场景已经不仅只存在电影镜头里。调查发现,我省的青少年犯罪已经由以前的轻微犯罪向杀人、抢劫、强奸于一身的混合性暴力犯罪转变。全省在押少年犯中,涉嫌暴力犯罪的占71.7%以上。

  14岁的初中生赵某到其姑家玩耍,因没钱买零食,便去偷79岁姑姑的钱。被发现后,赵某顺手拿起菜刀向老姑头部和身上连砍38刀致其死亡。

  七成青少年犯罪发生在农村

  和董玉英看到的一样,农村的孩子确实容易犯罪。

  据全省统计,2005年至2007年,农村和城郊青少年犯罪人数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2%以上。其中,失学青少年和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突出,违法犯罪率分别占47.6%和23%。

  此外,哥们义气犯罪比例也很高。据未管所调查统计,因为义气而冲动犯罪的占在押少年犯总数的34.2%。

  【原因】

  家庭残缺毁了孩子

  说起赵东的今天,董玉英泣不成声,一直背着脸的赵峰也转身看着孩子,不停地抹眼泪。2004年,感情一直不和的董玉英和赵峰分道扬镳,董玉英一声不吭地外出打工,从此杳无音信。于是,赵峰就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

  为了养家,赵峰早出晚归,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随后,赵东不到初一就辍学,从此他自暴自弃不再回家。

  据统计,因各种家庭因素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67.7%。杨金忠说,此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会毁了孩子,主要表现为过分溺爱、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只看成绩不关心孩子心理健康。

  性教育和心理辅导缺失

  学校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但在一些方面失位。《调查》分析,一是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二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对成绩差的学生缺乏管理,甚至不愿管理;三是个别教师由于素质较低,教育时不顾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脱离学校,走上犯罪道路;四是所起表率作用不够,一方面要求学生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另一方面又不能及时处理善后事宜。

  而且,青少年青春期随着身体发育成熟容易引起冲动,常常因难以抵制自身欲望而“出轨”。而学校在性教育和心理辅导方面做得非常不够。

  杨金忠说,以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音像制品、报纸杂志、网络,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误导和毒害,尤其是网吧。据统计,青少年犯罪的直接诱因67%以上与网络有关系。

  【建议】

  不能发现错误就开除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我们为他们付出的爱远远不够。”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程明武说,社会各方面必须尽快重视青少年犯罪增多的现象,并采取各种措施。

  程明武说,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由综治办、共青团、妇联、教育、文化、公安等部门联合成立一个部门,抽调专人做这项工作。

  要加强法制宣传,整顿文化、网络市场,广开就业渠道。对待业青年及“劳教、劳改”人员不歧视,不另眼看待,避免他们无事生非,实施犯罪。

  同时,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对差生多给指导,不能一发现错误就将他们赶出校门,把隐患留给社会。

  当然,家庭要担负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责任。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与孩子谈心,别怕家丑外扬,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就把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诉教师和邻居们。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少年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