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科学》杂志长期关注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15:02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记者/黎萌

  石磊确信,中国要走科教兴国之路,成为创新型国家

  面对这本1880年由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创办,且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学术期刊,记者不由得产生了一种 敬畏感。

  温总理跟主编谈了两小时

  理查德·斯通取中文名字石磊。他的办公室在朝阳区将台路。石磊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科学》杂志对中国科 学界在过去30年里发生的变化一直很关注。2008年10月31日,“我们还刊登了一篇专题报道,介绍1978年那次 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它被称为‘科学的春天’。”

  石磊说,从那以后,中国科学家们可以专心致志地搞研究了。“我们为此采访了一批科学家,也包括现任中科院院长 路甬祥。”

  2008年9月30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与《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博士一行谈了两个小 时。“能跟温家宝谈两小时我还是很意外。温对国情数字的掌握让我印象深刻,我想说的是那可不是空洞的采访,是有很多实 质内容的。”石磊说。

  “那次会面后,我也更加确信中国是要以科教兴国的,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的,是想转变它主要依赖出口 的经济增长模式的。”

  有加州大学科技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在《科学》服务了近20年的石磊,目前似乎对科学以外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类 新闻更感兴趣。他说,科技本身不可能单独存在,总是一个国家政治、社会甚至文化的反映。

  “我们关注的是科学”

  在中国工作已经一年零两个月的石磊,在被问及还关注了哪些中国2008年的大事时称,四川大地震后他先后两次 去那里采访,并至今“印象最深”。

  在灾区,石磊要了解的是地震发生的原因。尽管不必需要面对那些地震中的受害者,但“我去的地方也都很危险,包 括岌岌可危的堰塞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场合,我看到中国地震科技工作者也都在极度危险中工作着。”

  另外,“毒奶粉事件”也是《科学》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在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是一个科技问题,甚至可以说是 个高科技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这个。”石磊说,在《科学》杂志看来,地震和三聚氰胺奶粉是2008年中国发生的两件具 有重大影响的危机事件,“我们也正好都做了报道”。

  北京奥运会期间,石磊则享受了他的“轻松生活”。他说,自己可能是所有在北京的外国记者中惟一没有去采访奥运 会的一个了,“我可以很惬意地坐在家里看奥运转播,就是因为我们杂志关注的是科学”。石磊笑得有点得意。

  其实,他的特别还不止这一处,因为关注的是科学,加上《科学》是周刊,并无太大的版面压力。“我自己主要是要 跟中国的科学家交流,去找他们做采访,也去大学里寻找采访对象,而且,我发现我要找的人通常英语都没有问题,只有少部 分的官员在采访时需要用到翻译。”

  期待未来中美能源合作

  对奥巴马执政后中美两国的关系,记者先提到了将成为美国能源部长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任命获得过诺贝尔奖的 科学家来担任美国的能源部长,在我印象中还是第一次,《科学》这期也已经为此做了报道。”

  让石磊感到有所期待的是,朱棣文有可能在奥巴马的领导下,为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 耗做出积极和富有成效的努力。石磊认为,可能在朱的任期内,美国的能源政策会发生一个根本转变,而中国同样也急需改变 自己的能源结构,两国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也是值得期待的。

  “美新政府应更看重中国”

  《世界新闻报》记者/黎萌

  与石磊相比,记者对美国全国公共电台(NPR)驻京记者孔安要熟悉得多。1982年,孔安首次到中国旅游,从 那时起他开始学中文,后来娶了中国太太,完全算得上是个“中国通”。

  中美都需要调整经济模式

  “我刚从广东回来,采访那里的外向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广东也正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我看到他们在思考如 何能够使得经济特区继续发展下去。”

  孔安向《世界新闻报》记者介绍说,他在广州当地采访到的中国人对他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在珠江三 角洲、长江三角洲生产的产品大量往美国推销,是1/4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核心的一个内容。

  但是,这种密切的经贸交往在使得中美双方受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孔安说,这就是中国经济过于依赖出口 ,而美国则过于依赖消费和借钱。“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是这个关系的必然后果。这必须调整,尽管对我们两国来说是一个很 痛苦的过程,但是没有别的办法。”

  孔安对此还有一番见解:历史上有类似的时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是因为美国当时过于依赖对欧 洲的出口。

  “有评论说美国的制造业全都转移到中国去了,所以我们美国人都没工作了,这是谬论。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融危 机是美国故意造成的,是为了破坏中国的经济发展。”

  孔安说,尽管这些论调站不住脚,但也说明中美两国之间的确还有很多的误会。他认为,中国有领导人曾说过,中国 与美国不会好到哪里去,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而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也曾经说过,美国和中国不是盟国,也不是敌国。孔安说:“总之,我们两国关系发展到了前 所未有的水平,过去根本不敢想象。”

  关注奥巴马对华政策

  那么,即将执掌美国的奥巴马会跟布什有哪些不同?中美两国关系会如何发展?孔安对此的看法是,“会有很多根本 的区别。”

  首先奥巴马认为美国要首先做好自己的事。美国衰退的主要不是硬实力,而是软实力。另外美国国内的建设也没有跟 上,教育等公共产品与很多国家相比也没有竞争力了。

  “我也正在写这个题目。”孔安说。奥巴马的当选是真正美国价值观的体现,他尊重知识,而布什政府没有做到。在 未来的对华政策上,奥巴马的更多决策会来自学界。

  但有一点,孔安认为布什的对华政策还是比较好的,包括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等机制。“我认为未来这种对话的级别越 高越好。甚至有人主张奥巴马的第一次出访应该到中国来。传统上,美国新总统出访的第一站是去加拿大或者英国等,但就重 要性来说,我认为应该是中国。”

  在发展对华关系上,孔安说,奥巴马和布什具体会有哪些不同现在也很难说。“长期以来两国关系是在进步的,但挫 折和迂回也是有的。我认为,在很多非传统性外交领域,中国搞得很活跃,在反恐、气候变化、金融,中美两国会合作得很好 。”

  “中国人的表情不一样了”

  《世界新闻报》记者/李静

  安德鲁是美国一家石油服务公司的驻华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常常往来于两国之间。对于中国的变化,他最 突出的感受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生活越来越方便了。除了气候让人不大习惯以外,北京几乎是最适合外国人生活的城市。地铁 、路标……到处都有英文标识;高露洁等在美国用惯的日用品,在普通超市就买得到;近些年还陆续进驻了不少专门针对外国 人的国际学校和国际医院,里面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外国人。

  走在大街上,回想起二十几年前在中国生活的情景,安德鲁说,那时候的生活节奏没这么快,大街上似乎有不少无所 事事的人来回溜达。再看看今天,“中国人脸上的表情都不一样了,现在大街上人们的表情是在发达国家常常见到的表情,自 信、忙碌,人们走路都是急匆匆的,以前那种茫然的样子在中国人身上已经很少看到”。

  发展同样带来了观念的变化,安德鲁告诉记者,他接触到的中国人,好几个都离过婚,而且这似乎已经成了很平常的 事,不会有人再感到不好意思,也不会影响他们寻找下一个伴侣。但在30年前,离婚可以说是惊天大事,舆论会压得当事人 抬不起头来。

  安德鲁公司里聘用的中国雇员,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收入也逐年增高。在他的眼里,这些中国雇员的生活水平,已经 和公司里美国雇员在美国的生活水平不相上下。说到雇员,安德鲁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确实落在实处了,近些年毕业的 研究生比以前的“老”研究生英语水平高很多,招进来的新人基本不再需要专门的英语培训,就可以应付日常工作。

  一个月以前,安德鲁所在的公司由于需要软件工程师,刚刚进行了一次大型招聘,吸引了1000多名来自中科院、 清华、北大、北航的硕士前来应聘。

  安德鲁说,在传统观念中,中国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但是这次招聘,他发现,这些学生的 英语会话水平非常高,几乎没有几个英文不行的。这让公司整个管理层,对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之快有了新的认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