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国人来说,除夕过后的新春总是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对于很多正在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要趁这短短的间隙喘口气、歇歇脚,来年再战职场。就业寒冬中也有暖流:元旦刚过,中央就反复强调,要将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1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这些措施落实得怎么样?有没有作用?推进大学生就业,还有哪些办法可想?记者进行了采访。文/记者黄茜 通讯员冯卫东图/记者邵权达
下基层
学生:宣传不够 前景不明
“说到下基层,首先不是愿不愿去的问题,是知不知道的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大四男生张杰煌说,身边的同学对“下基层”都有所耳闻,但对具体内容知之甚少。首先,什么叫基层?城市里的社区叫不叫基层?其次,下基层做什么?工作环境、待遇、发展前景怎么样?很多同学都不清楚。“信息都不了解,怎么做决定呢?”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大四女生钱艳瑜说,虽然“人往高处走”是普遍趋势,但如果让大家看到下基层以后的前景也不错,相信会有更多人考虑。“一方面看奖励机制的吸引力够不够大,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生的职业规划。”
“动员学生下基层,很难。”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办副主任黄敏直言,学校宣传、鼓励的作用远比不上就业市场给学生碰的“硬钉子”。
广医学生处处长黄宇翔也表示,珠三角以外地区的医院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却没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去,去了也留不下来。目前广医正酝酿制定一套力度更大的奖励措施,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自主创业
有理想无计划需要指导
国务院明确规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但好的扶持政策落实下来并不容易。广东金融学院的大四毕业生林俊嘉2008年正式走上创业路,在天河区龙洞开了一家文具店。有多年勤工俭学经历的小林将积攒的5万元作为创业基金。他了解到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有税收优惠,就向税务部门提出了申请。可是5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收到任何答复。
而毕业生创业最大的硬伤还是空有一腔热情却无明确的计划。黄敏去年做的一个调查显示:1000名受访学生中,80%的人“想创业”;但明确表示毕业后要去创业、并做了详细规划的学生还不到6%。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创业”等具体问题时,有人说就是为了当老板、发大财,有人说不喜欢被人管着。“总体来说认识还是很粗浅。”黄敏指出,并不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适合创业,鼓励之余更要指导。
先就业后择业
理想与现实间艰难选择
一个学期的找工“搏杀”后,很多毕业生谈到“求职期待”时,眼睛里梦幻般的光芒已经褪去。广州大学历史系的大四毕业生黄毅江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在珠三角地区签一所公立高中,最低期望是“回增城的小工厂里做文员”。小黄觉得最重要是先找到工作干起来,一则养活自己、不再向家里伸手,二则可以边干边学、“学到的都是自己的”。
中大毕业生钱艳瑜告诉记者,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打算先找个工作干。“有的单位只开2000元一个月,以前可能有些同学就拒了,但现在也会试着跟单位谈。”小钱赞成“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她认为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兼顾的方式。
广工男生张杰煌说,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不工作,难道要拖到2010年?到时候毕业生更多、竞争更激烈。小张这样解读“先就业后择业”——就业是为了生活,择业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广州医学院学生处处长黄宇翔观察到,很多贫困地区出来的大学生“一步到位”的想法根深蒂固。“因为身上背负着一大家人、甚至几代人的期望,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非得找个体面的好工作。”在他看来,找工作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一个理性的人,会先接受现状、再改变现状。这不仅是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更是真正认识、理解社会现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