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个人,一会儿是医学杂志的教授,一会儿又变身为保健协会理事。这几天,网友liangxin2009的《电视广告中出现的相貌一样名字不一样的一群骗子》一帖,在网络上迅速掀起声讨虚假广告的浪潮。经查,这些“变脸”专家实为影视公司的演员。
昨天,网友liangxin2009首度“现身”接受记者采访。坦言揭露这些伪专家是因为自己曾被骗,希望在3·15前将骗子们曝光。
爆料网友花一月搜集证据
“之前我反映过这事,但是没人管,或者说根本就管不了,查封一个,产品立即会变换个名称又登出广告来了。”说这话的于先生就是网友liangxin2009。
“没想到这事会火,帖子如此轰动。”于先生今年40岁,目前在济南工作。半年前他曾在山东的一个网络论坛上发布过类似的“揭露帖”,也曾向有关部门举报过,但帖子受关注度极低不说,就连当地某工商局也以没证据,打击不了为由而未采取任何管理措施。
“当时我就憋着一口气,去年年底开始着手调查,仔细对比电视广告,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搜集‘证据’。”于先生说,1月31日,他将帖子率先发布到论坛。
医学“专家”一人分饰多角
这回,于先生一口气罗列了山东部分电视台中出现的12位涉嫌虚假广告的“变脸”高手,这些人用同一副面孔同时在多个广告中扮演不同“专家教授”,内容涉及药品、保健食品等。
在一家电视台播出的亿康纳米能量杯广告中,一位学者打扮的人端坐当中,文字显示,“专家”名叫陈伟明,是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而在另一幅华佗延寿酒的广告视频截图中,容貌一样,甚至连领带图案都一样的“陈伟明”,“摇身一变”却成了“关新良”,身份也变成《北京中医》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理事、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记者看到,在该帖子中,曝光频率最高的是一位面容慈祥的白发长者,他的“专家”身份多达6个,其中名头最响的是“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吕青”和“北京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张国行”。
自称揭露缘于曾经被骗
“我父亲患有糖尿病,七八年前,电视购物刚刚兴起,无意间看到有电视购物推销治疗仪,我马上冲到商店里买了一台。此后,电视广告上又出现一种专给孩子治眼睛的仪器,900多块钱,但购买后发现这些产品都收效甚微。”于先生后来在网上查到,当时已经有人开始怀疑这些治疗仪的效果。此后在他关注一款治疗仪时,又意外发现广告上的“专家”以前竟也出现在其他电视广告中,可同一个人,身份却截然不同。
这次选择在3·15前曝光这些医学伪专家,于先生说,他是受不久前新疆“糖脂宁胶囊”假冒药致两人死亡事件的影响,他认为自己有义务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真相。
“越看内幕,越觉得可恶!”于先生说,自从发帖后,不断有网友给他发站内短信鼓励他。
“人肉搜索”锁定演员
经向电视广告中出现的几家单位查实,所谓的这些“专家”,遭到协和医院、北大医学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的一致否认,在核查人事档案后以上单位均表示无此人。
于先生说,这个结果他早已料到。这次他能扯出一串的伪专家,其实还是借了网友的光。其中,曝光率最高的那位白发长者就是被网友们最先“人肉搜索”出来的,他是一家影视公司的演员,同时,其博客上也出现了其他“专家”们的真实姓名以及曾经出演的广告。
不过,“关新良教授”扮演者所在的影视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们为一些厂家拍摄广告,其中的各种角色都是由编剧设计的,编剧会按照厂家要求,让专家、群众等角色在片中介绍产品使用情况,这不属于欺诈行为,也不存在误导消费者,更不违法。
演员假扮专家涉嫌欺诈
有关律师却指出,根据《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医疗等产品广告中,各类专家学者本就不允许出现,演员假扮专家更涉嫌欺诈。发布广告者和扮演专家的演员都要面临工商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如果产品使用者出现问题,他们还将被提起民事诉讼。
国家工商总局工作人员表示,此类广告属于虚假违法广告,全国整治该类广告的专项行动一直在进行。群众发现这种广告可向所在地工商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社会学家夏学銮分析称,正是因为有消费者盲目迷信专家,商家才抓住这种消费心理需求,在医药产品上借助假专家弄虚作假,提高广告的权威性。 本报记者刘琳 J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