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风暴催热收债公司 打户外广告拓展业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8日14:57  信息时报
金融风暴催热收债公司打户外广告拓展业务(图)
住田公司执行队长在接受记者的采访,该公司最近在江边打出巨幅广告引人关注。

金融风暴催热收债公司打户外广告拓展业务(图)
  年初,住田公司在沿江路上的“住田商账追收”巨幅广告吸引了不少市民。不过该广告几经修改后,终于在2月中被遮去2/3。前天下午,记者拍到的广告牌正面(红圈中)上仍能看见“香港住田”字样,侧面广告牌(黄圈中)仍能辨认出“住田讨债”的字样。

  金融危机下,似乎所有公司都在收缩业务。但一个平时鲜为人知的灰色行业,却在寒冬中试图集体“突围”,这就是俗称“收数佬”的商账催收行业。

  这个曾经深藏不露的行业,如今不仅在珠江边的显眼处打出巨幅广告,还在传统收数公司以外,兴起一类以财务及法律专业人士为班底,通过运用财务手段取证或商业谈判来的收款新型收数公司。

  经济寒冬下追债业务行情看涨,国家明文禁止注册“追债公司”,但法律又允许公民委托他人追债,就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收数公司”打着法律和工商注册的擦边球,集体升级换代。

  记者亲历 神秘“特务”式接头

  说起“收数”,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泼红漆”等电影中常见的“黑社会”片段。但就在春节前后,珠江边一栋大厦的楼顶,竖起了一块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巨幅追债公司广告牌。收数公司是大家印象中的灰色行业,什么收数公司做得这么张扬呢?

  客户散布咖啡厅,洽谈业务如包场

  信息时报记者联系到了这块广告牌的主人——住田商债催收公司。而在被采访的全过程中,住田公司却始终刻意保持神秘。

  三次采访会面,该公司都不愿带记者上公司办公室,而是把见面地点都安排在体育西路上的一家咖啡厅。而且,坐在这个咖啡厅里的顾客,似乎都是该公司客户。不过就记者三天的观察,无论是该公司业务员还是客户,一大特色是连清茶都不点一杯。与客户约见的过程就像电影里的特务接头:客户坐在咖啡厅内等待,时间一到,该公司的陆律师现身并直接走到客户面前,问“是陈先生吗”,然后两人摊开卷宗“干”谈业务。

  记者的第一次约访也经历了这种“接头 ”。记者到达约定地点后,陆律师便从另一张桌子走过来与记者接上了头。接待完记者后,陆律师再回到了原来那张桌子,与两名男子继续洽谈业务。那两名男子正是该公司的顾客,本身从事建筑行业,因客户拖欠材料款,苦追无门之下前来委托该公司追讨债务。而在他们谈生意的过程中,陆律师刻意压低声音,似乎不希望外人听到他们交谈的内容。

  神秘色彩并不仅限于会面过程,该公司与记者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都不愿提供名片,甚至不愿意告知办公地址,一切以电话联系。最后,他们终于同意带记者参观办公室时,记者发现门外没有任何招牌,看上去与普通住宅无异;办公室里无人办公,一副刚刚清空的迹象,室内的招牌只有“中国住田”四个字,并未打出商债催收的字样。记者出来后随即采访了住在同一住宅的居民,他们表示该单元在此办公已多年,平时往来人员频繁,但并不清楚该公司的业务内容。

  业务翻倍,金融风暴好过打广告

  姚大法是住田公司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身材高大,举手投足显得很干练,眼神里则透出警惕和神秘。

  他对记者说,“在珠江边打广告主要是想配合金融危机下的业务拓展”。据他透露,受金融风暴影响,市场上的不良资产大幅增加,该公司近期的接案率也翻了一倍。为了扩大业务量,于是在珠江边做个户外广告牌,“现在看来,金融风暴的作用比广告还强”。

  说起业务量,记者联系到的“收数”公司都绝口不提。不过从他们讲述的案例看,100万元已经算是大业务,三五万元的小业务也做。以住田公司为例,在该公司谈业务的咖啡厅内,记者留意到有客户商谈追10万元的账,也有客户商谈催收近百万元的货款。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多家规模较小的“追债公司”,发现他们三五千元的债务也愿意出动。■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王勇幸 实习生 袁建彰 ■专题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实习生 李细华(注明除外)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