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2009年首届婚博会刚刚在北京市农展馆落下帷幕,婚纱影楼成了此届婚博会最大的赢家。但与此同时,媒体却曝出,很多婚纱影楼用于招揽客户而提供的“样片”并非自己拍摄,拍摄水平不高的婚纱影楼通过高价购买其他摄影师拍摄的样片忽悠消费者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
中国政法大学的吴景民教授一语道破,婚纱影楼拿别人的样片当作自己的作品引诱消费者,就好比拿国产产品充当高档进口产品进行销售一样,是典型的虚假宣传,是对消费者一种欺诈行为。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律师则提示,在婚庆行业整体尚不规范的情况下,消费者要避免遭受侵害必须尽可能将合同条款细化。
样片属于广告虚假宣传应担责
记者在北京暗访了几个婚纱影楼发现,凡是走进婚纱影楼的消费者,第一步接触到的一定是该影楼的样片和样册,只有消费者对拍摄的效果表示认可之后,服务小姐才会进一步地介绍拍摄的费用等细节问题。因此,样片对于婚纱影楼来讲,无异于是吸引消费者的最有力的广告。与此同时,消费者往往对这种“广告”本身也有着一种“信赖”心理,认为既然是影楼内部提供的样片,自然是由该影楼自行拍摄,代表了影楼的拍摄实力,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
邱宝昌律师解读说,婚纱摄影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大部分消费者一生中可能只会拍摄一次,不可能对这种服务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消费者是不可能判断出样片是不是由该影楼自行拍摄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一定是在满意样片的效果之后才会决定购买该影楼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样片不是这个影楼所拍,无疑会造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
对于样片的性质,吴景民从法律上进一步说明:“样片其实是影楼的一种广告宣传,按照一般的法律规定,这种宣传应该属于合同法上的邀约邀请,也就是一种希望别人和自己签订合同的一种意思表示,这种邀约邀请的内容并不必然成为合同的内容。但是,当消费者在看到样片,满意样片的效果,并明确提出要按照样片的风格、水准进行拍摄时,就意味着消费者已经发出了签订合同的邀约,且对拍摄的效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种要求应该成为合同内容的一部分。如果影楼在签订合同后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拍摄效果依旧不能达标,自然构成违约。”
吴景民说,由于婚纱摄影服务的特殊性,一旦其拍摄失败给消费者造成的将不仅仅是因为高价购买低质服务而遭受的经济损失,更难以弥补的则是精神上的损害。出于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虑,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欺诈的条款,比适用合同法中违约的规定,将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行业健康发展尚需强制性规范
现实生活中,涉及婚庆的消费投诉甚至纠纷并不罕见,特别是婚纱摄影行业,额外消费、高价兜售底片等都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两位专家均表示,这些现象反映出了该行业至今仍然不规范。
邱宝昌认为,要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从规范行业上入手。行业协会应该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对于在婚纱摄影以及其他婚庆服务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则需要通过出台婚庆服务合同的示范性文本等手段,逐步引导行业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据了解,北京市早在2007年9月1日就推出了《北京市婚礼服务合同》范本。但是,该合同示范文本的推出却并未对规范婚庆市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由于其条文过于繁琐,并未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对于婚庆行业的规范,吴景民则认为,仅仅靠行业自律或是示范文本都还不够,行业协会往往会站在本行业的立场上,维护商家的利益。而要从根本上遏制婚庆行业中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具有强制性的规章和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孳生的土壤。
细化合同条款免落“样片”陷阱
记者了解到,在目前因婚庆服务产生的纠纷中,消费者维权成功的比例并不算高,很多人都输在了相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却没有将承诺落实到合同中。
吴景民告诉记者,尽管影楼利用假“样片”忽悠消费者的行为构成欺诈,但是如果消费者没有将商家夸大其词的宣传写入合同,消费者追究商家的责任将是非常困难的。
对此,专家们一致建议,消费者在寻求婚庆服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维权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合同的条款逐一细化。比如,如果在合同中约定了照片的效果必须达到样片的水准,并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样片进行固定和封存。这样,一旦拍摄效果达不到标准,消费者就完全有理由要求退费和赔偿。本报记者 李松 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