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侧记

  “这些图片真是太亲切了!”在一组反映西藏人民新生活的图片前,两个年轻女孩正兴奋地用藏语讨论着。走近一问,原来她们是中央民族大学数学专业的大四学生。

  索玲是地道的拉萨姑娘,达娃则生活在“日光之城”日喀则,两个原本相隔300公里的女孩,因为同在北京读书成了要好的朋友。听说坐落于长安街上的民族文化宫正在举行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她们便相约前来。

  和平解放西藏、平息武装叛乱、西藏的民主改革……展馆里,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浓缩着西藏民主改革50年的光辉历程,见证着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我觉得这些图片挺真实,跟我家的生活很像,讲述的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索玲大方地告诉记者,“小的时候,家里收入比较低,有些人家供不起孩子读书;现在好了,大人都告诉孩子们要好好读书。我大姐毕业后在拉萨做了医生,日子过得不错。”

  在颇具地方特色的“农牧业深加工产品”展台前,年过七旬的崔光川带着老伴,低头仔细辨认着来自雪域高原的各式点心——巴热水磨糌粑、牦牛奶味低糖饼干、雪域咸味糕点……望着这些包装精美、甚至远销海外的食品,老人不禁回忆起50年前入藏的情景——

  “当时我22岁,是十八军团的一名战士。进了西藏,才知道农奴的日子有多苦:他们的衣服常年不洗,因为实在太破了,稍微一洗就再也穿不起来;牧民和牛羊住在一起,有糌粑吃就算是好日子……”

  “谁能想到,现在咱们西藏的小吃都有了专门的工厂、有了自己的品牌!”指着展台内的食品,崔光川面露兴奋,“我在高原上住了整整5年,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我比谁都高兴!”

  提及西藏的巨变,现居北京的杨和年与崔光川有着相同的感受。“1959年之前,我见到的西藏农奴是没法形容的悲惨。农奴被随意挖掉眼睛、进活蝎子洞,不能反抗;而现在,西藏的市场经济发展相当快,吃穿不愁,人们的精神状态特别好。”

  1954年,13岁的杨和年与藏文结缘,之后进入青海民族学院,修习藏文整整6年,如今,他不仅是西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新旧西藏巨变的见证人。

  “我有个藏族同学叫窦拉,现在住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他的生活水平可让我这个北京居民羡慕不已!”杨和年笑着说,现在,窦拉一家住在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里,退休金也比他高出不少。“前不久他来北京看我,还请我去他家乡旅游做客呢!”

  “现在拉萨可热闹了!我跟朋友们喜欢去逛青年路和八角街——这么说吧,我们的青年路就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到处都是有趣的东西。德克士、比萨店……我们拉萨都有!”提起家乡,美丽的拉萨姑娘次仁玉珍喜不自禁。

  50年沧桑巨变,50年展翅腾飞。

  观众留言簿上,一个小学生稚拙的字迹映入眼帘:“1959年前的旧西藏是一个黑暗笼罩的不平等的西藏,而今天的西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西藏。今天的西藏,很美。长大了,我要去看看西藏,让西藏更加美好!” 崔静 王文硕(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