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传奇:走近志在农村的创业者刘卫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6日08:03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春回高原,好一派河湟风光。

  南来的大雁振翅天际,沃野上的小草绿意氤氲,阳光穿过高大的杨树,在地处湟中的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金色牌匾上穿梭跳跃。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基地,葱茏的松枝披挂新绿,蔚蓝的厂房棱角鲜明,毛色光滑的荷斯坦奶牛悠闲地踱出牛舍,在柔和的阳光下静静地反刍。

  2007年10月26日,41岁的互邦老总刘卫华终于梦圆乡野,在湟中县大才回族乡扎下营盘。

  刘卫华的创业经历可谓传奇,学农而后经商,就业而后失业,创业而后立业,城市而后乡村。2007年,西宁锐通网络的事业蒸蒸日上,身为老总的刘卫华却毅然掉转航向,直指农村,开始了人生的二次创业。

  两年后,“现代农夫”刘卫华已把互邦打造成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并首创了“公司+基地+农户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捆绑式发展”的新模式,惠及了当地数百农户,也为自己的创业传奇续写了新篇。

  “昨天,我的父亲刚把脚上的泥擦干净,今天,我自己的双脚又沾满了泥。有人问我,不安安稳稳做城里公司老总,干嘛要去乡下养牛?我说,现在的农村,好地方,好风光,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1岁去当“农民”,对刘卫华来说,无异于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

  对此,刘卫华坦言,都说城乡之间有条沟,我愿意做一个“架桥人”,如果山里的桥多了,农民脚下的路自然就平了。都说黄土地上有金可掘,我想试试,后半生能在黄土地里挖出多少金?

  23岁那年,意气风发的刘卫华从青海农林学校毕业。那时他以为,做一个农业技术员应该水到渠成。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学农的他去炼铁。一年后,经营不善的互助硅铁厂停产歇业,刘卫华“旱涝保收”的生活就此落幕。

  此后的10多年里,他总是和失意结伴而行,干过五金公司的推销员,当过经营钢材的业务员,用租来的小货车送货,甚至到牧区贩卖过羊皮和虫草……

  最潦倒的时候,他被运货的卡车撂在戈壁荒滩,裹着大衣,背对着袭来的风雪,用瑟瑟发抖的双手掰开冰冷的干粮。他努力过,可收效甚微,在经商方面取得的进步近乎为零。在最痛苦的时候,他总会想到绝美的田园风光--青山、绿水、牛羊,还有那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

  2000年,刘卫华转战房地产,这一次,经过多年创业历练的他,再也没有让机会从自己身边溜走,不到3年的时间,从部门经理一路做到了公司副总。开着锃亮的凌志轿车,拿着每月5000元的优厚薪金,可谓风光无限。人生得意须尽欢,而他却选择了退出,以此换来西宁锐通网络有限公司的新生。

  有梦就要去实现,否则她会在你的叹息声中衰老。互邦成立之初,刘卫华曾对闻讯前来应聘的当地大学生说,舞台已经搭好,接下来就该是你们出场了,如果你们希望自己在农村有所作为,那就全身心地投入,互邦的成长,就是你们的未来。

  其实多年来,学农出身的刘卫华一直在思考亲手创建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可行性,青海是中国的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是极有前途的希望产业。他敏锐地洞察到,改革开放30年来,畜牧业多种经营的综合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畜牧业逐步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化,已经为民营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起敞开了机遇的大门。

  机遇和挑战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刘卫华知道,想要把企业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需要填平横亘在两者之间的诸多鸿沟,他既面临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的挑战,还必须应对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改变传统经营模式的风险。

  在绘制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蓝图前,刘卫华所做的专业是网络,如今要搞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按他的话说,"就像盲人一样冒着被冲走的危险过河"。然而,从企业的可行性调研到公司正式运行,短短两年,互邦便以市级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的面貌崭露头脚。

  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这是在创业之初,已届不惑之年的刘卫华与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发自内心的感触。

  互邦公司的两位副总曾昊旻和袁平说,十几年前我们就走到了一起,大家都是学农的,有着四处碰壁的创业经历,聚到一起难免发发牢骚:这些年的奔波,扔掉了金刚钻,废了老本行,有些冤!城里人扎堆到乡下消费,乡下人却挤破了头进城,那些肥田谁来种?他们调侃道,咱要去了农村,两个问题不就全解决了?但更多时候,他们会理性地探讨一些问题,"农村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低廉的人力成本,还有建设新农村所具备的诸多政策、资金和项目的巨大优势,却苦于人才匮乏、发展模式单一和信息渠道的闭塞。农民需要有人牵头,给他们开发项目、延伸产业链、打开市场、提供信息,而这一切,我们都有。"

  志同者道合,2006年底,当时机成熟后,刘卫华率先提出,自己将转战农村,不料曾昊旻和袁平也有此意,不约而同地大喊,"算我一个"。想起这一幕,刘卫华说,那情景,真有些英雄所见略同的味道。一个月后,他们为酝酿中的公司取名"互邦",意在互帮立业,共赢有成,三颗创业农村的雄心,从此紧紧拴在了一起。

  对于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定位,他们有着一致的观点:"要做就做省内一流"。现代企业的高标准和高起点绝不能纸上谈兵,刘卫华和公司高管曾历经数月,实地考察了内蒙、宁夏等五个省(区)的数十家大中型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扎扎实实地拿出了一份《互邦农业开发可行性调研报告》。

  几个月踏破铁鞋为公司选址,得来却不费功夫。偶然一次机会,刘卫华得知湟中县大才乡有一片撂荒的土地,在实地考察后,他认为这里既具备地缘优势,又具备奶牛养殖的群众基础,便与当地政府沟通,希望能在这块土地上创办养殖基地,不料却一拍即合,政府相关部门一路绿灯,为互邦的前行铺平了道路。为表达合作诚意,刘卫华一次性拿出8万元,彻底解决了这块撂荒地长达7年的遗留问题。

  2008年,蓬勃发展的互邦走入了正轨,150多头奶牛正式"入住"敞亮的牛舍,在这个一流的奶牛养殖基地里,葱茏的苗圃、现代化的牛舍、机械化的挤奶车间、配置先进的饲料加工车间一应俱全。

  互邦,在希望的田野上起飞。

  "互帮立业,共赢有成",以诚信这一最本色的企业文化为基石,互邦与扶贫部门及当地农户携手开创了"公司+基地+农户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捆绑式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农户创收的"双赢"

  共赢,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刘卫华常说,如果互邦是船,那么农民就是水。

  公司副总曾昊旻坦言,在互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立之初,的确碰到过许多令人忧心的瓶颈问题,诸如运作模式的摸索,融资渠道的畅通,特色产业化的对接等等,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让这个新生的奶牛养殖企业过早夭折,而"公司+基地+农户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捆绑式发展"的企业运作新模式,正是在经历了这样的阵痛后呱呱坠地了。

  2008年,前景看好的互邦作为龙头企业被西宁市和湟中县扶贫办列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成为谋求农企双赢的最佳平台。

  早在实地考察内蒙、宁夏等五个省(区)的大中型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时,刘卫华就对"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在大才乡,他也曾看到部分农户因无力饲养奶牛,导致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状况。无论是单家独户的奶牛饲养,还是各地推行的"托牛"方式,都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奶牛品种参差不齐,卫生防疫没有保障,农民收入不稳,劳务成本过大。

  为规避这些不利因素,刘卫华在与湟中县扶贫办共同协商后提出,以贫困农户"入股"形式整合扶贫资金,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原有模式上,以周边302户贫困农户"入股"的形式,吸纳贫困农户3500元至5000元金额不等的扶贫项目资金作为股金,共整合资金100多万元,用于基地现代化设施的建设,引进品种优良的高产奶牛,提高奶牛的卫生防疫标准,实现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

  为了购进优质奶牛,确保奶牛符合卫生防疫标准,刘卫华自费邀请动物检疫部门的专业人员一同到山西选购了150头高产荷斯坦奶牛。双方还达成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定期检测奶牛的健康状况,定期对奶牛进行防疫。

  作为对农民的回报,刘卫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尽管农业企业的投资回报需要经过较为漫长的时间,入股农户还是在去年底首次拿到了500或600元不等的分红。为扶持一些特困农户,互邦还提前为他们支付了2年的红利。

  基地的建设同时带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互邦周边的农户开始大面积种植燕麦和青稞,亩均可增收600多元。互邦的奶牛集中化养殖还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不仅节约了农户的人力成本,还促成了贫困农民的就近转移就业。

  甘家村的农民史俊祖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他每年能拿到600元的分红, 2亩地的饲料还可以赚1200元,节约了一个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能赚回8000多元,7年内还可以得到2头品种优良的小牛犊。最重要的是,他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他笑着说,"政府出钱,互邦出力,农民受益,这笔账实话划的来。"

  互邦探索着一种扶贫开发新模式,湟中县扶贫办主任祁洪寿说,这种整合资金、联合经营的方式,对农民来说解决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问题,对中小型农业企业而言,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帮助他们实现了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实实在在地走出了一条调整农牧业结构、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路子。

  大才乡党委书记鲍延云看到的,则是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一个个骑着摩托到互邦上班的阴坡村民,一对对到互邦边打工边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当地大学生,一群群四里八乡自愿来互邦要求入股的农民,一批批到互邦的牛舍里取经的村干部,一户户拿到互邦的新年贺礼后笑逐颜开的庄稼人……

  刘卫华和他的事业在不断壮大,互邦又掀起新一轮的创业热潮。在土门关乡,一个占地65亩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即将动工,到年底,又将惠及600农户。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一个占地20亩的优质饲草料生产和加工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

  对此,刘卫华却说:"到目前为止,我基本上还是一个受益者而非施惠者,企业的成长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现成的,而必有众人为之付出劳作,各级政府部门给了我政策和项目的扶持,大才的乡亲们给了创业的舞台,企业员工给了我信念和力量,没有他们,就没有互邦的今天。"

  在新农村建设隆隆的战鼓声中,"互邦"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我们所听到的,已不仅仅是三个创业者立志农村的协奏曲。 (作者:高小青 姚斌 薛军)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运货 牛养殖 创业经 创业经历 风险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