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5月12日,肖笑然满一周岁。母亲刘泽芳说,按照当地风俗要举办丰盛的酒席,邀请亲朋好友来祝贺。
去年这一天,是刘泽芳一家悲喜交集的一天,在地动山摇后,整座城市陷入悲恸之时,这一家人迎来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
汶川县银杏乡,被称为“灾区中的最后灾区”。如今,在这里,肖笑然这个地震后在学校空地上诞生的新生命,将见证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过程,也预示着灾区的重生。
她生于5月12日
地处汶川县东南部,距震中映秀镇只有12公里,银杏乡在地震中受灾惨重。灾后通讯不畅,道路保畅困难,这里被称为“灾区中的最后灾区”。
在银杏乡兴文坪村上坪组,一排排由竹席和石棉瓦搭建的临时安置房矗立在半山腰上。快到一岁的肖笑然嘟着嘴巴,躲在妈妈刘泽芳怀里。
时隔一年,23岁的刘泽芳还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14时20分,躺在手术床上,所有的手术工具都已准备好,医生给她打上了麻醉药。突然,产床剧烈地摇晃起来,站在产床旁边的医生护士很多都站不稳,跌倒在地。刘泽芳听到很多人在叫喊“地震了”。
医生护士把她扶下楼。“天很黑,满天都是灰尘,我都快喘不过气了。”医生叫她用床单蒙上嘴巴,并且把她送上救护车。辗转中,刘泽芳到了威州师范,傍晚的时候,灰尘没那么大了,在操场上,医生护士用床单围了一个临时手术室,在救护车的灯光照射下,刘泽芳剖腹产生下了女儿肖笑然。
转眼一年。肖笑然会爬了,长出了两颗小虎牙。她并不知道,她出生时面临怎样的灾难,活泼好动的她抓起感冒药的盒子不停地在手里甩着。“这是她的玩具。”
刘泽芳抚摸着肖笑然的头说,现在日子慢慢好起来。“广东茂名对我们的支持很大,家里的电饭煲、取暖器、被子、羽绒服,都是他们送来的。”她指着房子里的东西。
尽管如此,由竹席、油毛毡搭建的临时安置房仍然简陋。刘泽芳现在最大的期盼是早点盖好房子。一家人已经确定了建房的方案,要建120平方米,四个卧房,现在就差政府确定建房的具体位置。
在银杏乡兴文坪村的山脚下,推土机正在平整土地。刘泽芳等村民的新家将在这块土地上建起来。
茂名援建工作组组长雷挺说,银杏乡共有农户712余户,其中600多户的房屋倒塌需要重建,50多户的房屋需要维修加固。目前,全乡绝大部分都已启动了农房建设。刘泽芳一家住进新房的梦想将在不久以后实现。
茂银大桥让绕道过江成历史
刘泽芳抱着女儿站在房外的空地上呼吸新鲜空气。岷江奔流而下,从她们家所在的半山腰鸟瞰,整个银杏乡俨然一个大工地,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对面山下,新的银杏乡小学和乡卫生院已经封顶,预计今年8月底可按时交付使用。
刘泽芳说,等这些房子都盖好,孩子看病就不用专门跑到县上或者都江堰,还能在家门口上学。
这个地震后在学校空地上诞生的生命,将成为银杏乡新生的见证者与受益者。
据介绍,茂名此次对口援建有34个项目,资金达1亿元左右,第一批项目主要有银杏小学、乡卫生院、村卫生站、乡过渡安置点文化服务站、乡集镇供水工程等。
投资2000万元的茂银大桥是此次茂名援建项目投资最大的亮点工程。这座双向四车道的大桥将改写银杏乡村民绕道过江的历史。
为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方便考虑,茂名还投资数百万元悬索桥,方便银杏乡村民的来往和耕种,工程可恢复耕地共450亩。
雷挺说,目前,茂银大桥、茂银大道、悬索桥、集镇内商业设施等29个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工作,预计今年6月可全面动工建设。
根据银杏乡的实际,茂名市援建工作组还将打造一条地方民族特色街。通过山水、民俗风情吸引游客,增加村民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故事
孤岛中的信心与坚守
加油站旁一排简陋的板房,就是茂名市援建工作组的驻地。银杏乡的规划、项目等重建细节就是从这里出发,延伸向这个“灾区中的最后灾区”。
茂名市经贸局副调研员梁志说,工作组一到银杏乡就遭上“五不通”: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电信、不通手机信号。从威州镇到银杏乡30多公里的路,他们用了整整4个小时才走完。
初到银杏,住在帐篷里,有次下雨,雷挺的“鞋都被水冲走了”。吃饭连棵青菜都没有,只能干啃白米饭。
每天出门下乡,他们必定会带上“吉祥三宝”:御寒衣服、巧克力、矿泉水以防不测。“有了这三件宝,即使下乡途中意外遭遇道路中断,或因迷失方向需要等待救援,也可以挨上三两天而不致受寒挨饿。”
如今,这里仍然没有电话座机,没有传真机,日常用电电压很低,洗衣机、电脑等根本用不了。网络基本不通,“用网卡上网比上山难得多”,工作组收发文件不得不跑到映秀、都江堰等地方。手机信号也经常不通,“通讯基本靠吼”。
银杏乡地理位置独特,就夹在一碗水和老虎口两个险道之间,堵车成了家常便饭,“交通基本靠走”。地震时,银杏乡是救援部队和救灾物资到达最迟的地方。现在,两边经常封闭修路,银杏乡几乎成了孤岛。
雷挺言语间透着一股自信,他说,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是援建的进度不会受此影响,他们有信心按质按量完成援建任务。
本报特派记者郑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