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六旬老人守护废墟中的熊猫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07:51  南方日报

  303线过去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卧龙大熊猫。然而位于卧龙与耿达交界处的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如今也是满目疮痍。

  地震过去一年,60多岁的王有福依然守着废墟中的“熊猫苑”,这里有最后的一只小熊猫,而王有福则是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

  三月末,人们在白龙沟找到一只流离失所的小熊猫,“还有三只小熊猫被砸死了。”于是这只幸存下来的小熊猫,在山石凌乱的“熊猫苑”里成了王有福唯一的伙伴。

  树木依然倾倒,围墙仍旧是瓦砾,大熊猫们早就离开了这片伤心地。王有福每天在这片废墟里来回几遍,“见到它(小熊猫)就喂一点馍馍。”“寒蝉凄切”的熊猫苑,小熊猫孤寂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地震摧残的诉说。好消息传来,新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将在耿达重新矗立起来,小熊猫、大熊猫很快便能搬入它们的新家。

  小熊猫留守的这片“熊猫苑”在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内,地震发生时,这里生活着63只大熊猫,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的邓林华告诉记者:大熊猫毛毛是在地震过去后数十天才发现的,人们闻到从一堵两米高墙下散发出的怪味,毛毛成了地震中唯一没能活下来的大熊猫。“当时失踪的有四只,其中包括5岁的圆圆和怀孕的帼帼,最后在方圆百里的大山里,工作人员找到了圆圆、帼帼和茜茜,另有一只则依然失踪。

  四月淫雨霏霏,沙湾的大熊猫临时居所已经初步恢复了震后兴旺的景象:木质的宾馆在卧龙山野间立起来,充满了童话色彩。而与之一墙之隔的六只留守大熊猫,正扭打成一团,在局促的铁栅栏内翻着筋斗。

  邓林华介绍,地震后第二日,大熊猫便被转移到卧龙沙湾,随着救援的展开,大熊猫大部分被转移到雅安,而水林等六只一岁左右的大熊猫则留守在了卧龙沙湾,静静等待着耗资20亿的新宅建成。

  “水林怎么了?不高兴吗?”中午11时许是大熊猫的午餐时间,它们喝完兑着葡萄糖的美赞臣婴儿奶粉,各自回到露天吃竹子。饲养员张钰切着综合饲料做成的馍馍,“一只大熊猫一天喝三袋奶粉,三四吨竹子,不过糟蹋的多,吃下去的少。”每天准点,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从山上运下新鲜的竹子,送到这里来。

  本版撰文:本报特派记者赵佳月郑佳欣本版摄影丁玎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