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记者 何剑辉
2009年的高考刚刚结束,向来都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命题,毫不例外地再次成为了网上讨论的焦点。昨日,多个网络上出现了多种恶搞的作文答卷,其中“高考零分作文”帖子为多,内容涉及了江苏、上海、山东等各个省份的高考作文命题。而一篇命题为《品味时尚》的“09年江苏省高考0分作文”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和争论。
“江苏0分作文”内容很恶搞
《09年江苏省高考0分作文》的标题近日在众多网络论坛中出现,并因为作文中多次反问出卷老师,认为作文题目“品味时尚”不符合考生实际而引起网友关注。作文的开头便说道“我承认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湿了,我慢慢的背过脸用手偷偷轻轻的擦掉眼角的泪水。因为我知道,人人都要参加高考,不是因为高考适合自己的兴趣,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眼泪是为大家流的。”
随后该作文的作者描述自己应考期间的猜题生活,从奥运会、“邓玉娇事件”、“株洲立交桥事件”猜到高考前的“70码事件”,原本想会猜对一题,可他没想到题目会是“品味时尚”。作者在文中反问道,“我不知道‘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能有多少时间去品味时尚?”“你让我们整天埋头苦读,面对着一堆堆模拟试卷的孩子去‘品味时尚’?”。最后作者似乎无奈地说,“我们也想时尚,可没钱没时间怎么时尚?难道我们忍心从辛辛苦苦供我们上学的爹娘那里一次次讨钱,去买阿迪王?”此外,作文作者还多次用攻击性语言侮辱出卷老师。
网友讨论“高中生”与“时尚”
昨日记者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了解到,江苏省的评卷工作在6月12日方全面展开,而所谓的《09年江苏省高考0分作文》却是在语文高考结束后不久便出现在网络上。有网友怀疑,这是一些考生高考后借此发泄对考题的不满,故意恶搞,并非是考生的真正作文。
尽管所谓的“0分作文”可信度不高,但网友们针对“品味时尚”这个高考题目是否如作文中所提及的,没有“实事求是”、“高中生没时间品味时尚”等问题展开讨论。网友“bill”赞成作文的内容说,“有前途的孩子”。网友“龙使”说,“从实际情况来说,不要说是高中生,哪怕是社会上的人也不一定能说明白什么是时尚。在高考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时尚是否与高中生有联系确实值得考虑。所以这位‘0分作文’的作者的反问并非完全不值得出卷老师们思考,高考作文题就应该更接近高中生的生活”。
网友“杆杆”则持批评的态度去看待所谓的《09年江苏省高考0分作文》。杆杆说,“这个作者说话很偏执,而且似乎已经将‘时尚’等同于‘流行’,错误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时尚’怎么会脱离高中生活呢?平常生活中,哪怕是高考应考过程中就有‘时尚’可谈”。
广东专家教师:
高中生对“时尚”话题了解的不多
广东省写作学会古岭新副会长分析说,“时尚”这个话题比较难说,对此理解的高中学生也不多。哪怕是有文化的人,对于“时尚”这个词的看法也存在争论,所以“品味时尚”作为高考题目不容易发挥。
但是,所谓的“09江苏省零分作文”中作者的说法有点绝对,不能说高中生就没有时间“品味时尚”。高中生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也要关注社会上的动态,在这些动态里就有可以品味的时尚。
在我看来,时尚是当前流行的、崇尚的、公认的生活方式、事物和思想等,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关键是如何去品味。时尚并不单单指服式、流行曲、明星等时尚,还有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比如“八荣八耻”中的美德就是一种时尚。“品味时尚”这个题目,只要平常对生活多一些思考,也能轻易写明白,少接触生活的人则是很难下手。
广东省特级教师邹寿元老师说,就我理解,时尚是某个时期大家所追求的、看重的、推崇的事物、思想和行为等。“09江苏省零分作文”作者如果认为“品味时尚”不符合高中生的实际,那也只能说作者本身并没有关注学习以外的生活。“时尚”并非只在高三时期出现,在他以往的生活中就已经存在“时尚”,应该学会关注。“品位时尚”这个命题作为高考题目还是可以的。
记者观察
恶搞高考作文成为“时尚”
记者在网络上浏览看到,恶搞高考作文命题的现象很普遍,甚至有些地方连作家也参与其中。湖南省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踮起脚尖”便引起众多争论,湖南籍青年作家张一一也出来“玩”了一把高考作文,把“踮起脚尖”歪解成“偷窥”、“做贼”、“跳楼”等释义。安徽合肥一学生高考“牛文”也据称被曝光,作文《弯道超越》被恶搞描述“杭州70码事件” 。
除了写“恶搞作文”,网友还弄作文命题“恶搞评论”,网络上出现一篇名为“09年高考作文点评搞笑版”的文章,全国各地的作文命题都被恶搞一番。比如山东省卷命题“见证”,网友则恶搞为,“今天魔兽世界停服了……从开始到现在,我见证了它的发展。五百万玩家在同一时刻掉泪了”;湖北省卷“站在-门口”,网友恶搞为,“站在领导门口,兜里揣包黄鹤楼,领导说有事不用愁,送礼就送黄鹤楼”。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湖南红网采访时表示,这些根本不符合高考要求的“恶搞作文”,之所以会受到考生和网友的热捧,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对高考作文僵化模式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高考作文从教学到命题到评判标准都走到了一个“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