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主旋律电影,如何叫好又叫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8日09:49  国际先驱导报

  

主旋律电影,如何叫好又叫座?

  

主旋律电影,如何叫好又叫座?

  

主旋律电影,如何叫好又叫座?

  

主旋律电影,如何叫好又叫座?

  

主旋律电影,如何叫好又叫座?

  国庆献礼片多达百部,但能让观众叫好的恐怕不多。

   如今,主旋律电影的野心与商业电影并无两样,那就是观众和票房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 献礼,这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词语俨然已经成为传统——在今年为国庆六十周年献礼百部主旋律中,引领者非《建国大业》莫属,这部即将上映的爱国影片众星云集,投资3000万元、演员国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甚至炒作路数都颇具商业风采。导演黄建新说此次采用新方法拍摄,制片人则称不担心票房。

  事实上,《建国大业》的高调并不缺乏底气——此前,《云水谣》获得4000多万票房,《铁人》和《张思德》票房上亿,《我的长征》远销国外……它们不仅打破了普通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刻板成见”,还讲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野心:主旋律怎么拍,才能叫好又叫座?

  主旋律=说教?

  “过去的主旋律电影过于说教和宣传,年轻观众一提主旋律电影就反感。”《铁人》导演尹力说。对此,“西祠胡同”网友血鹦鹉颇为赞同,“我讨厌中国主旋律电影中俯仰即拾的集体至上、道德至上、国家至上等无可救药的说教。”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星教授认为,主旋律电影喜欢“板着面孔”“端起架子”,强调思想教育性,维护其高高在上、不同于其他电影类别的特殊性,它忽略了常态的人的艺术表现和正常的生活故事逻辑,具体表现为歌功颂德和讲大道理,“显得不可亲,不自然,不鲜活”。

  人性+包装

  有人说,只有主旋律电影取得突破,中国主流电影面貌才能改变。此言不虚。

  “要让民族英雄形象鲜活,说人话,沾地气,跟今天普通观众的心灵相通,而不是‘高大全’,创作电影时既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要考虑市场和观众。” 尹力认为,质朴自然和真实动人的生活状态才能吸引年轻人。

  当然,技巧和手法同样重要。《大道如天》首次采用侦破悬念片的题材,《云水谣》、《惊涛骇浪》和《建国大业》等加入爱情、特技、明星等商业元素,这让主旋律电影宣扬了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和观众。

  一直在寻求主旋律重新认同的导演翟俊杰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将《我的法兰西岁月》定位为青春偶像剧,不仅改掉原来《风华正茂》的片名,删掉了多处唱《国际歌》的片段,还在李富春和蔡畅夫妇晚饭后在小屋里接吻被少年邓希贤打断的戏份中保持了生活常态,“一对20多岁的小夫妻忙乎一天回到家里,关着门难道会说‘咱们来学习《共产党宣言》’?”

  从《铁人》到《小英雄雨来》

  第六代青年导演杨超的新片《小英雄雨来》被豆瓣网友称为“划时代的主旋律儿童片”,是“以00后小学生的生活状态讲述40后智斗日本鬼子的搞笑故事”,杨超则把它看作中国版的《小鬼当家》。而在北京22院街艺术区主办的首届“22影展”论坛上,导演和专家们探讨起“杨超现象”:一位地下独立电影出身的年轻导演怎么会拍起主旋律电影?更多新鲜力量加入会不会改变主旋律电影?

  其实,如何拍好主旋律电影,榜样已出现。“《张思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隐忍、奉献和谦和等普世性价值的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云水谣》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一代人历史生活的缩影,《集结号》塑造了一个为兄弟忘我追寻的老兵形象,《建国大业》则通过多明星重新演绎建国历史……它们为主旋律电影指出了道路。”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副教授倪骏博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出路在哪儿?

  国内票房是有了,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共同价值观的输出得到实现。“如何在价值观上进行整合,将主旋律电影在思想、艺术与市场高度结合起来?这是所有创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翟俊杰说。

  几乎所有的采访者都提到美国,“就连最商业的电影《蜘蛛侠》中也会有专门的桥段讲美国的爱国主义,这是他们一以贯之的传统。”在周星教授看来,从《巴顿将军》到《拯救大兵瑞恩》,好莱坞塑造的英雄无疑是成功的,“他们抓住了核心的东西——展现人生的曲折和苦尽甘来的况味。”

  尹力则认为,现阶段主旋律电影的出路就是要更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更真诚地展现人与命运的抗争,更丰富地呈现人物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则加入更多受大众欢迎的商业娱乐元素。

  主旋律电影未来能否作为独立的电影种别而长存,我们不得而知。正如导演杨超所说,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这些讨论会丧失意义。

  

主旋律电影,如何叫好又叫座?

  导演杨超

  杨超:人性化是主旋律的唯一出路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发自北京 第六代导演杨超似乎一直在制造意外。他外表充满霸气,谈吐却理性温和;他曾经凭借彻底的文艺片《旅程》勇夺戛纳大奖,沉寂几年后却用18天拍摄了“主旋律儿童片”《小英雄雨来》……而他最近的话题出现在北京首届“22影展”上,主办方专门为他举办了一个论坛,主题是:一向具有纯粹艺术姿态的杨超,怎么拍了一部主旋律电影?

  但事实上,一切都不如我们所想像得那样充满戏剧性,在与《国际先驱导报》的对话中,杨超缓慢的语速背后,是无数新生代导演的困惑与寻找:在商业、艺术和主旋律之间,是可不可以有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Q:22影展上,大家都比较关注你的主旋律电影《小英雄雨来》,怎么想到拍这个片子?

  A:这其实是制片人的创意,他想要做一个主旋律的儿童片,而我只是接受了这个工作。我说服自己接受的理由是:我会拍慢电影,那我会不会拍快电影呢?《旅程》有92个镜头,《小英雄雨来》有1200多个镜头,作为一个导演,我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这是对我专业能力的一种拓展。

  Q:之前你拍非主流的文艺电影,但是《小英雄雨来》让大家觉得,杨超是不是主流化了,或者被收编了,这个你怎么看?

  A: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旅程》之后我有好几个延续的创意,但是2004年在戛纳得完奖,正好赶上中国商业电影在票房上的猛烈增长,艺术电影忽然变得十分困难,第二个长片很难融到资金,我停了很长时间没有拍摄,因为无法开始。

  其实我可以选择不接受《小英雄雨来》,但如果不拍,我的能力、素质尤其是作为导演的感觉会慢慢丧失,会变得越来越书面化、艺术化和知识分子化,这种倾向在没有拍摄的三年里表现得很明显。两害取其轻吧,拍一个不好的片子比不拍更好。

  Q:《小英雄雨来》在某种程度上对旧有的主旋律电影有颠覆,这种颠覆具体在于什么?

  A:《小英雄雨来》是众多主旋律中的一个泡沫,影响力很小,我只能在范围之内更加人性化一些,希望孩子们能够尖叫起来。我剥离开雨来这个人物身上意识形态的光环,剥离开他为了国家民族去牺牲的因素,把他还原为一个孩子王。对雨来来说,所有的稻田河流都是他的,当日本人触犯了他对这片天空的所有权,他就会反抗。这其实是一种根本上的爱国主义,但是我们淡化了这种色彩,把雨来反抗日本人解读为一个天才少年的自由选择,从人性化上对于主旋律做了一种颠覆。

  Q:《小英雄雨来》的这种操作模式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出路?

  A:短时间内,这个途径是唯一的途径——从人性的角度、个人的角度去解读主旋律。主旋律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宣传,而是每个人内心的选择,这是短时间内突破的唯一出路。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