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任海杰
周日,由上海歌剧院制作和演出的清唱剧与舞蹈《博伊伦之歌》,为东方艺术中心2009—2010年演出季揭开 了大幕。
《博伊伦之歌》也称《卡尔米那·布拉那》和《布兰诗歌》,是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1895—1982)的 成名作。据说在德国慕尼黑南部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小镇贝内迪克特,有一所始建于公元740年的古老修道院。由于偏僻和隐 秘,很少受到战乱和其他天灾人祸的破坏,因而保存着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19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这所修道院中 发现了大量中世纪诗歌,其创作时间大约在11至13世纪,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宗教和世俗两类,其中的两百多首作者不详的 世俗诗歌,经巴伐利亚的学者整理出版,这就是《CarminaBurana布兰诗歌》。
这些大部分用拉丁文写成的诗歌,出自神职人员、落魄文人以及流浪学生的手笔,对放荡不羁生活方式加以赞美,对 封建社会则无情嘲讽。1935年,奥尔夫读到了这部诗集,激发了他对人类与自身命运的思考,于是创作了这部“为独唱者 、合唱队、器乐伴奏和魔幻布景而作的世俗歌曲”,并以它的纯朴、生动、可听性强而显得不同凡响、独领风骚。自问世以后 ,就成为20世纪上演率最高、最好听、最受欢迎的清唱剧。
《博伊伦之歌》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它大开大阖,既有雄壮的呐喊,又有委婉的咏叹,犹如汹涌的急流撞向岩石发 出澎湃的回荡,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软的草滩;乐队与唱咏交相辉映;令人震撼的打击乐像是命运的召唤,有着强烈的 扣击灵魂的效果。《博伊伦之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既有 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人生短暂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关于《博伊伦之歌》的演出,当年的奥尔夫称之为“情景康塔塔”,并且要求以舞台作品的方式展现。但是,真正能 达到作曲家理想中的演出方式,难度很高,因为除了指挥、乐队、独唱、合唱等以外,如何表达“情景康塔塔”中的“情景” ,一直成为艺术家们在不断寻找的突破口。故长期以来,一般仅以音乐会版的形式演出,这并不是奥尔夫理想中的“原汁原味 ”。
终于在2003年,上海歌剧院与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应萼定先生合作,创排了清唱剧与舞蹈版的《卡尔米那· 布拉那》,将东方写意与西方严谨而卓越的音乐表现结合,以青春、爱情等20多段音乐情境,演绎精致细腻的音乐情感。
但是,这部作品并没有先在上海亮相,而是直接走出国门,远赴欧洲,在德国路德维希堡艺术节首演,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之后又应邀参加了澳门艺术节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今年,上海歌剧院与东方艺术中心合作,再次推出这部视听巨作 ,可谓上海观众有幸。
此次东艺演出季的开幕演出非常成功,上海歌剧院大胆启用了优秀年轻歌唱演员熊郁菲、马懿崴、郑瑶,舞蹈演员陈 涵、杨晶晶挑大梁。舞蹈阵容亦由最初的23人扩充到40余人。诚如上海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张国勇所说,“《卡尔米那 ·布拉那》虽然篇幅长,但每段都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舞美、服饰方面,我们没有做过多渲染,但每一位演员都靠着心灵 ,借着音乐和肢体来倾诉。这次的《卡尔米那》胜过我们之前的任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