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江南 文/图
在梅林检查站附近的惠金公寓B栋11楼某房,住着一对特殊的夫妻。两人青梅竹马,一起走进军营,一同奔赴祖国的边疆海南,在那儿生儿育女。然而,2006年,丈夫突然患上脑溢血成了植物人,妻子成了24小时的陪伴。他们一生共同经历了战争与和平,幸福与苦难,信守不离不弃的承诺,执子之手,就是永生。昨日,记者走进了他们——张儒友与杨翠华的家。
时光倒流,幸福止步于2006年
时光回到1936年,张儒友出生在江苏一个农村。6年后,他50米开外的邻家也添了一个宝贝女儿,叫杨翠华。两人小时候就熟识了。成年后,张儒友喜欢上了杨翠华,多次从杨家门外情不自禁地偷看她。经邻家做媒,两人之间的窗户纸一捅就破,亲事就定了下来。
张儒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7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光荣地入了党。1953年,他入编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九师,参加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1960年退伍时服从祖国的建设需要,带领转业军团二中队300多人到海南省农场开荒种胶种茶,妻子杨翠华也到海南农场参加工作。
1996年,夫妻俩在海南白沙农场退休。2000年,来到深圳与子女共同生活。2006年11月,张儒友与妻子回海南时,突发脑溢血,最终成了植物人。
护理丈夫,3年没离开家门一步
张儒友生病之后,杨翠华也崩溃了,但是,她擦干眼泪,勇敢地站了起来,因为她认识到,丈夫已经倒下,妻子坚决不能倒。
在这3年多时间里,杨翠华从没有离开过家门一步。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围着老伴护理到夜里12点多才休息,同吃同睡一个房间,累了就用一个小折叠椅靠在丈夫的病床旁边睡。小儿子说:“家里的护工都换了不知道多少个了,有时候一个月就换了20多个,有的护工只呆了两个小时就走了。”由于护工嫌苦,而家里又离不开护工,杨翠华便把最苦、最累的活都留给自己。
杨翠华多次在儿女面前说:“你们的爸爸是我惟一的精神依托,他的身体是他惟一的财富,我吃得再差生活再艰苦,也比他躺着不能动要好!你们的爸爸比我痛苦、比我更难受啊!”
张儒友的小儿子今年37岁,他告诉记者说:“我当时看着父亲的惨状,连死了的心都有,我跟父亲的感情好深好深。”张儒友的大女儿在深圳,身体不好有高血压,每次坐着公交车从罗湖到民治去看父亲,都累得不得了,有一次居然栽倒在父母亲租住的小屋门口。张儒友的小女儿频繁地向同事借钱,让同事一度怀疑她是不是“沾染了赌博”。张儒友的小儿子说:“大哥受了父亲事情的刺激,头脑都有些问题了。现在只知道他在海南,都失去联系了。”
不少同事、朋友、邻居知道张儒友的病情后,都劝张家人“放弃算了”。古语有云:久病床前无孝子。子女们也不是不孝,但是实在很痛苦,情绪失控时曾经跟母亲商量是否放弃的问题,杨翠华一听火冒三丈并斩钉截铁地说:“你们要放弃,除非你们先把我从11楼丢下去,否则休想!”儿女们看到母亲如此的坚决,以后谁也不敢再提这件事情了。
精心制食,搅拌机用坏了20多个
现在,张儒友躺在床上,鼻孔里插着呼吸管,喉咙里插着吸痰管,胃上面插着输食管,下身吊着尿袋,全身四肢没法一丝一毫的动弹,只有起伏的呼吸和偶尔睁开的眼神空洞的眼睛。杨翠华正在客厅与记者讲述时,张儒友突然发出一串奇怪的声音,杨翠华立即象箭一样冲向了病床,告诉记者“老伴要吸痰了”,立即操作起来。
杨翠华自己吃得很简单,一天三顿有两顿是稀饭。却嘱咐子女们买来丰富的蔬菜、水果、肉类等,煮熟后,用搅拌机打成流质,通过注射器输送到丈夫的胃里。食品搅拌机用坏了20多个,连附近的商家都不愿意再卖给他们了。因为保修期是一年,而杨翠华家的搅拌机总是坏得特别快,又是更换又是维修,非常麻烦。无奈之下,杨翠华只好安排小儿子自己负责机械的保养和维修。
节衣缩食,再苦不能耽误病人治疗
在海南给张儒友治病时,一下子就花去了30多万元。由于农场只有内部的大病保险,按规定只能2万元封顶,在支付了7万元的医疗费后便不再支付。2007年,家人带着张儒友来到深圳,租住在民治几十平方米的小屋内。到目前为止,张儒友共花去医疗费约40万元,除去农场的支付,其他均为两个子女分担。
张儒友与杨翠华育有两子两女,大儿子与大女儿都无业,所以小女儿与小儿子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现在,民治出租屋的租金为每月1300元,请护工的费用为每月1600元,再加上每月差不多3000多元的伙食费、维持病情的药费等,花费很大。小女儿与小儿子均在事业单位工作,都已结婚生子,小儿子的双胞胎儿子才1岁,家庭负担也重。
自从张儒友患病后,杨翠华就没买过一件新衣服穿,连一条新毛巾都舍不得买,甚至用破衣烂衫剪成的布条洗脸。为了将节省出来的钱用到丈夫的治疗,杨翠华一日三餐多靠醋蒜头当下饭菜。
不少人都说杨翠华太痴情、太傻了,想等丈夫苏醒,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杨翠华却愿意为了这万分之一的希望去拼搏。“你看,他还是有意识的。”杨翠华盯着丈夫的脸,一往情深地说。
当杨翠华抱着丈夫的头说,“记者来看你了”,张儒友突然紧锁了眉头,杨翠华看到了,很欣喜,情不自禁地盯着丈夫的脸看了半天,希望丈夫还有“表示”。由于取掉了颅骨,张儒友的右脑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袋,形状很是吓人,然而,在杨翠华的心中,躺在床上的这个人,依然是当年那1.84米的帅小伙子,那个带给她青春欢笑的男人。
杨翠华经常含泪在张儒友的耳边唱歌,那首“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曾经是丈夫的最爱;那首“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曾经是张儒友含饴弄孙时最喜欢唱的歌。张儒友病床边的墙上,挂着双胞胎孙子的照片,很多时候,杨翠华分明看到丈夫的眼睛在盯着这张照片。杨翠华哽咽着说:“那是他的希望。”
杨翠华一天的护理生活
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对护理仪器进行高温消毒;掰开老伴的嘴巴用3根棉签蘸酒精消毒口腔,用棉签蘸酒精对开颅手术伤口按摩和护理;5~10分钟人工吸痰一次;早、中、晚全身按摩3次;每日两次用温开水擦拭身体、翻身数次;每日配置4次营养液和注射营养液;每日2次人工排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