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8日电 综合报道,10月24日下午,湖北荆州10多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营救落水的两名少年,其中有三名大学生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今日上午,三位舍己救人的大学生追悼会在荆州市殡仪馆举行。此事件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大学生们的义举在感动了无数国人的同时,也再次引发了“价值观”和“道德观”之争。
为搭救落水少年10余名大学生结成人梯 3人不幸溺亡
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广电5091班、5092班的40多名同学,在长江干堤沙市段的宝塔河沙滩上秋游野炊。下午2点15分,在离大学生活动的地方约10米远的沙滩上玩耍的2名七八岁少年,不慎落入江中。听到呼救声,在场的十几名同学立刻向少年落水处冲去。
宝塔河段看上去比较平静,其实危机四伏,水下漩涡汹涌,沙滩边缘全是陡坎。10多位同学毫不犹豫地手拉着手,迅速向江中延伸,用这种方法拯救落水者。突然,一名同学因体力不支,手从相邻同学的手中滑落,前端的9名同学顷刻落入江中。
顿时,第二场大营救迅即展开。这时,正在宝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施救,陆续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
事发后,长江大学领导迅速赶到现场,获救的两名少年已经各自回家。当地消防、海事部门也相继赶到组织搜救。由于该处地处江水回流区域,水流湍急,浅处有四五米,最深处达十几米,经过1个多小时搜寻,至下午5时50分许,三名大学生的遗体被打捞上岸。
英勇献身的三位大学生,分别是19岁的陈及时,湖北通山县人,长江大学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19岁的何东旭,湖北枝江市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19岁的方招,湖北罗田县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一学生。
大学生见义勇为感动社会 被授予“见义勇为集体”
事件发生后,湖北荆州市26日授予了10月24日在长江荆州宝塔河段救起两名落水少年的17名大学生和市民舍己为人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这17人当中包括14名长江大学的学生和3名沙市冬泳队的老人。
长江大学三名学子的英雄壮举感动着全国人民,社会各界纷纷悼念3名舍己救人大学生。
26日下午,40多名大学生和许多市民自发来到江边,面向茫茫江水肃立,在水中抛放鲜花,寄托对逝去年轻英雄的深切哀思。谈起当时救人的场景,许多学生已是泪水涟涟。
27日上午,尽管靠低保维持生活,家住荆州市荆北路的残疾人刘顺清,来到设有灵堂的荆州新北门外的殡仪馆。他手里捏着1000元钱,希望能为牺牲的英雄家庭做点什么。
从27日上午开始,自发前来外殡仪馆悼念的各地市民络绎不绝。“昨天从电视上看到这个消息,我就忍不住的哭了,父母把他们拉扯大不容易,他们实在是太伟大了。”来自荆州沙市的李阿姨哽咽道。湖北省内及荆州周边县市也有不少市民自发组织悼念三位英雄。
10月27日,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朝红代表湖北省综治办、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看望了英雄的家属,并前往灵堂为英雄们送上了花圈。刘朝红向三位英雄的家属表示,一定会把英雄的事迹挖掘好,把英雄家庭的困难解决好。
10月27日,被救两位孩子的父母在灵堂、江滩祭奠三位少年英雄的英灵。一位孩子的妈妈当场扑跪在地上大声哭喊:“方招、陈及时、何东旭,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儿子”。孩子父亲则点响鞭炮,对着事发地点磕头道谢。看到此情此景,周围的市民顿时红了眼眶。
大学生救人牺牲“值不值”再次引发争论 90后形象得到提升
大学生们见义勇为的壮举除了引起全社会的感动之外,也激起了一番“值不值”的争论,《新民晚报》报道,面对“如果换作你,会去做一节“水中人梯”吗?”这个问题,华东师大政教系的诸昕雯回答:“三条人命换来两条命?我觉得还是要看自己有没有救人的能力再说。”而上海交大电信学院学生方毅则认为,这几个大学生道德高尚,但还是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救人,不然这种代价实在太大了。”还有网友反驳说:“在危机时刻,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救人,根本容不得多想值不值?”
在救起两名少年而牺牲三名大学生面前,有人戴上“交易眼镜”审查一番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呀!其理由是:第一,三命换两命,数量上不值;其二,大学生没一个会游泳,却贸然下水,勇有余而智不足。
对此,《沈阳晚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这种事后算帐的方法,本来就不可取。市场经济时代,当我们习惯了交易时,交易观念就容易泛滥化——赡养是交易,上学是交易,工作是交易,交友是交易,婚姻也是交易……于是,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精算一下——值还是不值。不错,从表面看是亏了,是有点不值。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树起了一座年轻一代不朽的丰碑;他们用惊天动地的壮举,毅然向世态炎凉宣战;他们为人之子,却把恢宏的大爱献给他人之子。这篇评论文章还认为,人总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即便是为此作出牺牲,做些看上去“不值”的事情。对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敬意,而不是用怀疑的目光来亵渎他们。
此次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90后之前一些不良看法的转变,荆楚网上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长江大学17名大学生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舍己救人,本身就是对社会责难和怀疑的有力抨击。他们奋不顾身的表现,生动地说明了90后并非“崩溃的一代”,而是可敬、可信、大有希望的一代。
《新民晚报》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施索华,他认为,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80后、90后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但是这次的事件足以证明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的社会提倡发扬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而传统道德中也包含着相关内容。这几名大学生的行为正展现了这样的‘人性光辉’。”施索华同时认为,他们的行为并不是用“金子换石头”,这种精神力量足以影响13亿人。
见义勇为频酿悲剧事后反思 呼吁生存教育自救知识的普及
关于大学生救人牺牲事件的事后反思还有很多,《徐州日报》发表文章称,如果那几个少年不去江滩那样的危险地玩耍,悲剧就无从发生;如果落水少年谙熟水性,大学生们就不用涉险;如果施救的大学生们都有娴熟的游泳技术,救援落水少年或许并不困难。又或者,即使他们的游泳技术不精湛,如果会安全有效地组织施救,或许悲剧也可以避免。痛悼英雄,汲取教训,这样的反思性设想并非没有意义。
在这次意外事件中,还有一群英雄的义举值得关注。当施救大学生们被湍急江水冲走的危机时刻,在附近锻炼的三位冬泳队员参与救起了六位落水的大学生。这三位冬泳队员一人46岁,另外两人都是61岁的退休工人。正是因为长期的游泳锻炼让他们具备了娴熟的游泳技能和丰富的施救知识。
地震海啸、遇劫遇盗、溺水火灾、触电中毒等等,无数的天灾人祸,会在意想不到中降临。经历过一次,就足以知道生存教育的必需。当前,推行素质教育正大行其道,最基础、最重要的求生素质培育理应在其中。文章最后呼吁,在全社会普及生存知识和自救知识教育,将其作为必修科目列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让每个学生能多一分生存知识,多一种在危境中自救的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