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成佛山监狱服刑人员“必修课”:早餐后集体念《三字经》,每周背一首唐诗……
■为弥补服刑人员改造重政治宣教、轻传统文化教育的短板,国内部分省市监狱也先后尝试引入国学教育
■学者称,发挥传统文化熏陶、感化功能,而非仅仅流于形式,监狱“国学热”就不算“做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雄浑的朗读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这里并非课堂,朗读声是从高墙内传出。
南方日报记者近日在佛山监狱采访时,看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服刑人员早晨出工时,排着整齐的队列高声诵读着《三字经》。
于丹的“粉丝”们
每个周末,警官都会组织服刑人员到监区活动室观看《百家讲坛》节目,聆听大师对国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有机会,真希望可以见到于丹,听一听她上的课!”五监区一名服刑人员如此憧憬
在佛山监狱,《三字经》、《论语》、《增广贤文》等本应出现在学校课堂上的国学经典书籍,在这里却成为了服刑人员教育的课本。
“国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道理,这恰恰是我们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根本目的。”佛山监狱监狱长黎赵雄说,其实,佛山监狱最早推广国学经典教育是在2005年底,并提出了打造“文化监狱”的任务。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走进监区,服刑人员宿舍走廊、食堂、警察办公桌上都贴着这些名言警句。同时,在各监区的宣传板报上,还贴着各种寓言小故事以及服刑人员的学习心得。
“每次经过或不经意地抬头看见,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体会。”在第五监区,一名服刑人员如此表示。
佛山监狱办公室主任廖国辉坦言,最初开展国学教育的时候,大家都“很伤脑筋”,部分服刑人员文化程度低,甚至不识字。正在大家都在为“针对文盲服刑人员如何教”挠脑袋时,监狱长黎赵雄的脑子里猛然蹦出一个“金点子”———可以尝试参考幼儿园的启蒙教材。
说干就干,黎赵雄亲自带领几名同事从佛山市的各大书店淘回来一批《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的彩绘和图画版幼儿教材。“有的服刑人员虽然不识字,但是看得多了,念得多了,意思也就自然领会了。”
每个工作日的早餐过后,警官就利用开工之前的10分钟休息时间,安排狱中文化程度高的服刑人员上台领读,集体朗诵唐诗宋词,学习《增广贤文》,念《三字经》,晚上点名前还必须背诵一遍。事实上,服刑人员在出收工队列行进中也要朗读所学到的名句,以此加深印象。学习国学几乎成了佛山监狱服刑人员每日的“必修课”。
不仅如此,佛山监狱还根据传统经典文化,组织编写了《经引新生服刑人员小故事大道理读本》,将一篇篇小故事娓娓道来,故事内容贯通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政治,以及为人处世之道,让先贤经典立体起来,变得更加通俗化和趣味化。
佛山监狱在国学经典教育这块“认准了理”,给服刑人员定下了“学习任务”———每周背诵一首唐诗、每周末给服刑人员讲一个传统文化典故、每周学一条名言警句、每人写好一句座右铭、每季度举办一次论坛、每年举办一次经典教育节目汇报演出。
每个周末,警官都会组织服刑人员到监区活动室观看《百家讲坛》节目,聆听大师对国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有机会,真希望可以见到于丹,听一听她上的课!”五监区一名服刑人员如此憧憬。
文化的力量
佛山监狱曾对300名服刑人员进行可重复选择的问卷调查,一半以上服刑人员认为国学教育对自己最有帮助
11月初,佛山监狱举办了“服刑人员文化艺术节”。晚会上,服刑人员把监舍内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改编成了话剧:一名服刑人员光着膀子在活动室看电视,引起另一名服刑人员的不满,两个人发生了争执。警官了解情况后,给两人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主动让地的故事,让双方明白了“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道理,最终握手言和。
一名服刑人员的妻子受邀从阳春赶来观看了晚会后,对丈夫的改变惊叹不已。“丈夫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我本来不想来,可是女儿坚持要来看爸爸,来了之后才知道他在这里发生了这么大改变。我一定会在家里带好女儿,盼着他尽早出来和我们团圆。”
南方日报记者杨大正 实习生袁龙 通讯员许珂 陈华洪 杨龙胜
“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对服刑人员的道德观、家庭观和金钱观等进行相应的矫正,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思想观念。”黎赵雄对此深有感触,“如《大学》讲修身,《论语》讲做人,《老子》讲修德等。”
佛山监狱曾对300名服刑人员进行可重复选择的问卷调查,一半以上服刑人员认为国学教育对自己最有帮助。
国学教育的实际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佛山监狱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评估显示,在刚入监和即将刑满释放的各50名服刑人员中,12%的刚入监服刑人员认为自己有罪但倒霉才入狱;而经过国学经典教育和监狱改造的服刑人员,无一人认为自己倒霉才入狱。针对是否要回报社会的看法,刚入监服刑人员只有44%;而即将刑满释放人员中,有34人认为自己有罪要回报社会,达到了68%。
黎赵雄表示:“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感化服刑人员。不仅要让服刑人员认识到犯罪本身的原因,还要从文化上找‘罪根’,知道如何悔罪、赎罪。”
去年汶川“5·12”地震后,服刑人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渠道了解灾情,他们为之动容,感同身受,纷纷伸出援手,拿出自己在监狱内所得到的劳动报酬支援灾区,共捐款23.8万元。“那一幕,至今想起来,仍让人热泪盈眶。”
以往的惯例是,服刑人员的民事赔偿往往很难实现,成为受害者及其家属头疼的“难题”。服刑人员王某因为交通肇事将行人撞死而入狱,受害人剩下一对年幼儿女,生活困难。今年4月,王某在监狱学习到“知善之为善”道德准则后,下决心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罪过,“如果我不能为受害人家属做点什么,良心难安。”此后,他自愿坚持用服刑期间所得的部分劳动报酬,分期补偿给受害人家属。
监狱应办成学校
“监狱应办成学校,我们要把服刑人员当成学生。”这也是黎赵雄在佛山监狱开展国学教育的初衷之一,他理想中的监狱并不只是为了惩罚服刑人员,更重要的是让服刑人员回归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1994年12月29日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规定,对服刑人员的改造主要是通过三大手段来实现:劳动改造、狱政管理和教育改造。
其中,劳动改造是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方式,服刑人员通过在监狱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和行政奖励,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之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往往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教育,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黎赵雄指出,现在的服刑人员改造不能再走单一模式,应该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通过着意关怀服刑人员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前景,努力使服刑人员形成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思想认知,让服刑人员产生正确的社会价值和回归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去年8月召开的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讲话专题研讨班上称:“对于必须收监关押的服刑人员,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
南方日报记者获悉,近年来,上海和陕西的部分监狱也在尝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其中有的监狱还专门组建了国学讲师团,此举不仅让服刑人员加强了学习,也让他们不再整天面对冰冷的高墙,监狱生活也因此丰富了起来。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袁首仁认为,佛山监狱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功能,引导服刑人员通过内心的反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对国家、社会和被害人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促使他们认罪悔过,才能达到教育改造的目的。”
监狱引进国学经典教育是否存在“作秀”成分?知名历史学专家、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则认为,监狱用国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来教育服刑人员是“好事情”,在已有的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方式中加入了新的元素,国学中伦理道德的教化力量可以帮助他们在心中树立爱的观念。“最重要的是,需要真正感化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监狱应办成学校,我们要把服刑人员当成学生。”这也是黎赵雄在佛山监狱开展国学教育的初衷之一,他理想中的监狱并不只是为了惩罚服刑人员,更重要的是让服刑人员回归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而国学经典的学习无疑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通过传统文化熏陶和行为的规范养成,激发服刑人员改过向善,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达到顺利地融入社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