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的中国角色
撰稿·孟 静
看到网上一个帖子,大意是震惊于《2012》这样的好莱坞主流大片把中国作为一个正面形象叙述,理由是:世界倾覆了,诺亚方舟的制造和登船地点选择在喜马拉雅山,美国人盛赞:只有中国能完成这个任务(指在两年时间内造出方舟);解放军向受灾群众呐喊:“党和政府会帮助你们的。”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看了电影自然会知道。只能说,在这部商业大片里,出品方考虑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和中国人的民族情绪,没有丑化、误导,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们,这一点小小的改变,已经足以使一些人的肾上腺激素亢奋分泌。《2012》很精准地考虑到了每个当前比较大的电影市场和本土的种族心情。唯一的反派是美国人,当然主要的好人也是美国人,优秀正直年轻的科学家,慷慨赴死的美国总统都是黑人,这点一定与奥巴马的胜利有关。几个重要角色:第一个发现异常的印度天体物理学家,与妻小一起被美国政府遗弃;男二号自私自利的俄罗斯大亨,在关键时刻为了儿子毅然牺牲;日本市场也没有忘记,某个次要角色的儿媳是日本人……
首先从技术上讲,地球上最后一块被淹没的土地,按照逻辑应该是珠峰,方舟在此选址太正常不过。确定了地点,当然要有中国人出现。船厂的工人和他的祖父母,挽救了男女主角一家。当反派为了各国元首的安全,阻止花费10亿欧元/人的富人们上船时,被挤搡着推下深渊的也是中国的保全人员,这里大约想说明中国人的纪律性,明知死之将至,明知被那些掌权者利用,依然恪守职责。负责安检的军人只放行购买了船票的大亨通过,置穷人于雪山而不顾,不得不说,这很现实,但肯定不是高尚的。
片中主要的中国人是朴实善良的,没有工人的祖母,就没有主角一家的团聚,但很巧妙的是,善良的他们是中国人中少数拥有信仰的那些。信仰在末日来临时的重要非常醒目,麦加万人朝圣,意大利教堂前众人的祈祷,但他们都没有那个老喇嘛形象鲜明,在洪水滔天泼来的那一刻,他镇静地撞响大钟,和在火山顶等待死亡的探险家一样勇敢。大部分的中国人,在生命将消失的那刻,到底是什么表现,别说美国人猜不到,我们自己也想象不出来。可能呆滞地等死,也可能像抢公交车座位那样前赴后继,反正绝不会让妇孺老弱先走,我们没这个文化传承,但你要说外国人一定能做到,我也不信。
在美国大片中正面的出现,是被西方文化浸淫长大一代的梦想之一。中国经济确实在迅速壮大,《2012》就是一个体现,因为它不是功夫片,不是历史片,展现的是当代中国人。可是正像胡紫微那次著名的演讲里说的,我们没有输出价值观。我们输出的是小商品、劳力,但这些除了使我们富裕,却不能使我们获得话语权。我前一段去欧洲参加欧罗巴利亚艺术节,在我们的想象中,大国崛起了,外国人是不是应该对我们的当代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事实上并没有,他们关心的还是从五千年前至1976年的中国,因为那些和他们的文化太不同,太有特点,现在大家都差不多,吃麦当劳,看肥皂剧。
奥运会开幕式的两个部分,古代和当代,你会听到导演抱怨说当代部分如何不好搞,这是非常真实的心声。我们当代文化比起古代来,成就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形成一个失衡的形状,一方面,中国购物团在国外疯狂扫货,以致于华人在欧洲的名店非常容易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外国人对中国现今的文化状态基本无知,这需要时间,但前提是,必须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