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饱满的孤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16:0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饱满的孤独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庄周,到近代的克尔凯戈尔,再到鲁迅,都是怀疑主义者,也是最典型的选择了孤独以保有思维自由的人

  文 | 云也退

  在打开蒋勋的《孤独六讲》时,我便猜想他一定会赞许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句子于我这种即便裹在熟人堆里也会魂飞天外的人而言真真受用极了,它再妥帖不过地说明,孤独者绝不是自恋分子,孤独者是把自己移出人世,放在万物的环境里,在头顶三尺的神明的注视下去恣意行为。我知道蒋勋必然热爱这首诗,只是拿不准,李白的事迹会被他归在哪一类。

  书很快读完了,虽然字数不少,然而写得舒展洒脱。蒋勋完全不在意那些儿女私情式的孤独,他关怀的是大问题---哲学的、伦理的、政治与社会的。他在一种自由思辨的前提下展开了迷人的二律背反论说: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沟通始于语言不具有沟通性,等等,让人想起加缪所说的“凡墙皆是门”。

  在“革命孤独”一篇里,蒋勋回顾了他在巴黎求学时感受“五月风暴”余波的经历,他梳理了革命者的悖论:革命的胜利意味着革命者的失败,因为参加革命的人是要追寻梦想和诗意的,“在现实中,一旦革命成功,梦想不能再是梦想,必须落实在制度的改革以及琐琐碎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务上,它便不可能再是诗。”他由此想到了台湾学运,作为极少数成功的革命,当年的热血领袖们如今都找不回青春的活力,而台湾,这个当初被寄予了乌托邦厚望的岛屿,至今还是一副趣味寡淡、万马齐喑的样子。

  在“六种孤独”中,蒋勋特别看重的是第五种---“思维孤独”。从本质上来说,一切受到赞誉的孤独者,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老子、庄周,到近代的克尔凯戈尔,再到鲁迅,都是怀疑主义者,也是最典型的选择了孤独以保有思维自由的人。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就如同犹太传统文化里的平行逻辑一样,不给标准答案,却刺激个人的思维能力。那些争论的缝隙里生出了薛定谔的猫,生出了演讲术与精彩的论辩。

  蒋勋叹息:为什么“解严”了这么久,“立法会”、“总统府”里的那些人说点什么依然教人乏味?为什么我们“议会”里的辩论永远要观众做出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的选择,就像标准化试卷里不是是非题就是选择题?

  “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孤独是一种福气。”蒋勋一直很享受类似这样的抒情。■

  《孤独六讲》

  蒋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