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旧报纸上 看到我6年前被拐卖的儿》追踪 回家了

  相见这一刻,晏友才等了近6年。在无望的寻找中,他不曾预想过父子团圆的场景。

  相见时刻,晏小龙用普通话冷静地喊了一声“爸爸”,晏友才抱着儿子,泪水夺眶而出。

  昨日下午,分别近6年的父子终于相见,这一次,或许再也不会分开。至此,这幕“寻子奇缘”收获了团圆的结局,但生活非要制造一些变奏———

  当所有人都善意地认为,小龙已经回家,即将和生父开始幸福快乐的生活时,小龙却小声地说,想“回去”,晏友才仿佛没有听到,他紧紧牵着儿子的手,决定用新的生活去填满孩子的心……

  泉州·儿子平静

  本报特派记者 袁勇

  一路上想养父 还想回去读书

  “如果让你选择……”昨日一大早,从泉州安溪出发,晏小龙每次被问及这个问题,都说要“回去”。他说的是回安溪县白濑乡那个家,而不是成都的家。成都及亲生父亲,对于小龙而言,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和一个陌生的人。

  3月10日,打拐民警将晏小龙从安溪的家里带出来后,晏小龙就一直沉默寡言。看到晏小龙一身单薄,打拐民警还专门为他买了一套衣裤。穿上了新衣服,晏小龙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无论打拐民警怎么逗他,他只是偶尔挤出一点笑容对打拐民警杜军说,他想养父了。

  昨日一大早,回家的旅途开始了。跟随大人们上车时,晏小龙将书包紧搂在怀里。记者随意抽出一本课本翻阅,之后又放回去。没有放还原,晏小龙看到了,赶紧将其放回原位。

  他说,他还要回去读书的。很显然,他只是把去的成都当成了一次旅行的中转站,而非终点。

  即将见到生父 小龙说“有点兴奋”

  由于晕车,半路上晏小龙下车,将早上吃的东西全吐了。之后,他一直表现得萎靡不振。

  没有户籍,晏小龙上不了飞机。打拐民警不得不“造假”。经过安检口时,工作人员例行询问了一下。幸好打拐民警事先叮嘱,晏小龙才蒙混过关。上了飞机,晏小龙还是表现得很沉闷。第一次坐飞机,让他看外面的景色,他也只是瞟了一眼,完全没有兴奋劲儿。看他的状况,有点晕机。

  下午3时许,打拐民警带着晏小龙走出机场,坐上警车。此时晏小龙的精神仿佛恢复了一些,开始回答记者的提问。即将见到爸爸,晏小龙说“有点兴奋”,不过说这话的时候,小脸平静苍白,没有一点兴奋。说及离家的感受,晏小龙语气顿时低沉了许多,说“很难过”。问到“如果让你选择”,晏小龙毫不犹豫地说“留在那里”,他说的是安溪的家。提起成都,晏小龙说“没有印象”了。

  此刻,距离成都的家和爸爸,已经越来越近了……

  成都·父亲狂喜

  记者 刘婷 李天啸 实习生 杨艺 摄影 姚远

  给孩子准备家乡菜 特意放点辣椒

  前晚,晏友才接到了小龙养父二嫂的电话。对方关切地问,接到小龙没有?是哪班车呢?

  面对一连串的问题,晏友才心里明白,“那边”对小龙还是很有感情的。听对方说小龙还有些顽皮,晏友才坚定地说:“小龙是个乖娃娃。”但他随即想起小龙幼时的调皮:把他的手机泡进水里洗澡。

  “毕竟他们养了他那么多年,不管怎么说,至少娃娃平平安安的,我心里也平衡。”晏友才动情地说,等娃娃回来稍微平静一些,适应一些,就给“那边”电话联系。他们也可以过来看孩子。

  走路在笑,聊天在笑,看别人打牌时,还是笑……尽管因连续失眠眼袋很深,眼里布满了血丝,但随时随地迸发的笑容,让晏友才看起来精神很好。

  晏友才的变化,姨妈胡晓兰看在眼里。“自从知道小龙要回家了,他变整洁了,精神更好了,经常笑啊唱啊。”

  其实昨晚他只睡了3个小时,凌晨4时许便再也睡不着了,起床后一个人泡了杯茶,抽了支烟,看了会电视,然后为小龙的到来做准备。他先是洗了个澡,从头到脚换上了新衣服。接着把床上的床单被子都换了。干净整洁的爸爸和家,这是他想留给小龙的第一印象。

  做好这些,他准备为小龙寻找一处条件更好的居住地。在对面一栋楼的三楼,他相中了一间屋子,有一面大大的窗户,将来小龙读书,采光和通风都不错。尽管房子还在装修,他还是租下了它,给小龙留着。在房子装修好之前,他准备和小龙一起睡。

  小龙乘坐的飞机要中午12时许才起飞,时间尚早。他想了想,出门了。在不远处的菜市,他买了土豆、排骨、豌豆尖,还称了一斤卤鸡爪,都是小龙爱吃的菜。等小龙回家,他想做几个孩子爱吃的家乡菜:土豆烧排骨,豌豆尖汤,还有小龙爱吃的香肠———他一直给孩子留着。

  时光过去了6年,孩子的口味是否变化了,他有些拿不准。“以前喜欢吃辣的,现在不晓得了。”他准备把菜做得清淡些,但还是要放辣椒,要让孩子慢慢习惯家乡的味道。

  他已经想好了,见面时要和小龙说四川话,因为孩子始终要做回四川人。

  迎接小龙 兴奋过度的生父脚步缓慢

  连日来的兴奋和失眠,晏友才其实已高兴地有些疲倦了。

  随着时钟日益指向那个团圆的时刻,他的眼睛越想合上眯一会。下午2时许,晏友才从机投坐车,直奔成都市公安局刑侦局侦察二处,等待和小龙相见。出发前,他拿上了给小龙买的新衣服,准备第一时间让小龙试试。为了表达对打拐民警的谢意,他带上了专门定做的两面锦旗。

  坐在车上,他疲倦不堪,几次靠在座位上想睡一会,脑子里却依然跑马般地兴奋。

  3时许,到达成都市公安局刑侦局侦察二处。小龙才刚下飞机。在等待的间隙,青羊打拐民警为晏友才办理了相关手续。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民警为他写下领条,由他签字,按上红印。领条上写着:“领条 今从刑侦局领回我2004年被拐骗走的儿子晏小龙。晏友才 2010年3月11日”。一纸文书,宣告了6年的等待终于结束,宣告了从今以后父子团圆。

  尽管小龙还没回家,但晏友才已经准备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他向民警讲述了自己和小龙的户口情况,咨询需要什么证明,才能办理孩子的入学手续。民警告诉他,能为他出具DNA比对证明,证明他们是父子,但最好是向教育部门咨询后再办理。

  “马上到楼下了!”有民警大声招呼。记者们一窝蜂下楼。只有晏友才脚步缓慢,最后一个走进电梯,又最后一个走出电梯,走在记者们的身后……他一直走到大门口,向着小龙可能出现的方向,眺望滚滚车流。直到民警告诉他,搭乘小龙的车会直接开到大院,他才终于进来,一个人沿着地下停车场搜寻着。

  相见一刻

  重抱小龙 父亲哽咽落泪

  突然,一辆汽车驶进大院,他焦急地往车内张望,“只有四个大人呢?”没有找到小龙的身影,他眼神有些茫然。

  汽车在进入办公区前的楼梯前停下,蜂拥而来的记者们包围了汽车,引起了一阵骚动。他猛然醒悟,快跑过去,一个身着银色棉服的瘦小身影出现在记者群中,显得那么瘦小。他快步跑过去,几步跨上楼梯,拨开人群,喊道:“小龙!爸爸你认得到不,想我没有?”那个银色的瘦小身影回过头来,一张瘦小苍白的脸蛋出现在他的眼前。“爸爸。”小龙回应道,普通话,声音很小,这个特别的称谓里,听不出感情的色彩。

  晏友才分开人群,一把抱住小龙,埋下头,紧紧靠着小龙的头,声音在瞬间哽咽,泪水夺眶而出:“你听话没有,还认得到我不?”他的身体,和声音一起颤动着,这一刻,任凭记者们的闪光灯狂闪,对于晏友才来说,也依然是只属于他们父子俩的一刻。

  他抱着小龙,舍不得放下,小龙的手则自然地搭在爸爸的肩膀上。直到进入大厅,他才放下孩子,但依旧牵着那双小手,不停摩挲着。电梯里,有人问他,孩子和预想的一样么?他笑了:“比我想像的还要瘦小。”

  出电梯时,小龙独自走在前面。他急得大喊一声:“过来,小龙!”等牵着孩子后,才一起走到成都市公安局刑侦局侦察二处的会议室里。他替孩子脱下外套,试试他新买的衣服。衣服稍微有些大,但孩子依然说“漂亮”。

  不管怎么问,孩子的回答都很简单。“见到爸爸高兴么?”“高兴”“认得爸爸么?”“认得”“还会说四川话吗?”“不会”。多数时候,小龙的头都埋着,看着桌下。

  但从见到小龙的那一刻开始,晏友才的视线便再也没有从孩子身上移开。他凝视孩子,他上下打量孩子,他拿起了孩子的手反复翻看,目光温柔。孩子的手那么瘦小,他很心疼,他想在那双手上,看看孩子有没有做过农活,有没有受过伤,看看别后的6年里,孩子有没有受过累吃过苦。他在小龙的左手上找到了一个小小的伤口,心疼地问:“是好久割伤的?”小龙说,是在福建时割伤的。“在那边做不做活路呢?”“有时帮着爸爸采茶”。

  有记者问小龙,如果可以自己选择,他是要回福建,还是留在成都。孩子用普通话小声回答:“回去。”瞬间,记者们欢乐的笑声凝固了,没有人再继续追问下去。晏友才紧紧拉着儿子的手,仿佛没有听见,朝家的方向,出发。

  团圆喜宴

  团圆宴上 小龙大口吃着香肠和火锅

  下午5时,机投桥万九路一个小巷子,晏友才牵着小龙从车上走下后,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就炸开了花。

  这一刻,晏友才的眼角有些湿润了,他等了6年,梦了6年,等到他头发都白了。

  小龙喜欢热闹,在本报的采访车上,虽然还没有从晕机和媒体的长枪短炮中适应过来,但他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看着一闪而过的车水马龙和高楼大厦。车上,晏友才一直紧紧拽着儿子的手,喋喋不休地诉说着曾经发生在他和小龙身上的故事,试图唤回小龙的记忆,唤醒父子之间的深情———

  “记得到不,你有一次把我的手机泡到了水里,我都没舍得揍你……”

  “记得到不,我们以前养了一条小狗,名字叫‘小不点’……”

  一旁,小龙只是静静地听父亲说着。然而无论是点头还是摇头,他的脸上都没有一丝笑容。不知道是晕车还是不习惯,他好几次将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了出来。

  小龙的“回家”,无疑是车架村最大的新闻。晏友才的暂住屋只有几平方米,很快便被人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刚放下行李,晏友才就乐呵呵地带着小龙出门“游街”,他恨不得向全世界炫耀他的幸福,遇到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他都指着小龙告诉对方:“这是我儿子!”同样,这里的人们也都早已知道这对父子之间的“传奇”故事,人们嘴里不断蹦出这样的字眼:“太不可思议了!”“太巧了!”……

  回到家后,晏友才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苹果,给儿子削了起来,但小龙并不想吃苹果,只是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换着频道,坐在床边的他,两只脚不断地晃悠着。

  晏友才有些担心了,从福建到成都、从5岁到11岁,他不知道小龙这次回来要适应多久,才能习惯他这个亲生父亲和这个家。为了“讨好”儿子,晏友才将邻居家的小孩带了过来,让两个小家伙一起玩耍。不过,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聊起动画片《奥特曼》,小龙终于露出了他到成都后的第一个笑容。

  适应,比晏友才想像中还要快得多。回家不到一个小时,小龙就和刚结识的小伙伴们跑到街上,爬上了一辆货车,站在车厢上欢呼雀跃。小龙告诉小伙伴们,他最喜欢看动画片《巴拉拉小魔仙》,但一个小男孩却说“这动画片是女孩看的”,小龙一听不高兴了,立马进行反驳:“谁说的!”

  晚上7时,火锅店“香满居”,50多位亲友陆续来到了这里,晏友才领着儿子挨个介绍,还让儿子给长辈们散烟。懂事的小家伙也操着福建普通话,甜甜地向长辈们问好。遗憾的是,最早从本报旧报纸上发现小龙的魏兴全因为不在成都,没能出现在宴席上。不过,昨天早上,魏兴全看到本报报道后,给晏友才打了电话,祝贺他们父子团圆。他说,过几天忙完手头的事,他会到成都来看小龙。席间,50多位亲朋好友端起酒杯,祝贺这对久别重逢的父子。晏友才连说了几句感谢后,一饮而尽。

  面对翻腾的火锅,小龙早已咽起了口水,抓起桌上的香肠就吃。晏友才并没有阻止。他知道,儿子最爱吃香肠了,而上一次看见儿子这么吃,已是6年前的事了。

  晏友才不断从锅里夹起烫好的肉,放进儿子碗里。小龙也饿了,他大口大口地吃着父亲夹给他的菜,完全不觉得辣。

  晚上10时,这场吃了3个小时的团圆饭才散场,亲友们再次向小龙父子祝贺。接着,仍然沉浸在幸福中的老晏又带着小龙来到了网吧,和远在广州的亲戚分享喜悦。老晏说,估计晚上睡不着了,他会将儿子搂在怀中,美美地抱他一晚上……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