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疏“水脉”应与治理“城市病”结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2日08:35  南方日报

  寻访东濠,关注广州水资源环境之变。本报连续两周推出的系列报道跟踪“寻访东濠”引起广州老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昨日,人大越秀区第十四届七次会议闭幕之后,来自大东街、大塘街等对东濠涌持续关注的6名越秀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寻访东濠”话题展开了会后长达1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

  治水工程要及时“回头看”

  对于东濠涌整治规划方案———区里去年落实的治水实施方案,到今年6月底,东濠涌的水将经过净化,市民可放心亲水,在河涌中叹阳光。越秀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主任关国华“开门见山”提出,这个憧憬让我们都很期待,但整治时间紧、任务重且要求高,虽然整治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最终效果如何,如何水更清、景更美,现在还难见端倪。

  “这也是市民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整治过程也给市民带来不便,如果整治最终达不到预期效果,政府将会失信于民。”关国华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接下来的治水工程中,政府应该再接再厉,咬定目标不放松,实现治水承诺。更要及时“回头看”,认真检查所做的工作,如污染源普查是否遗漏,普查结果和截污施工是否衔接,如何与河涌上游辖区政府协调整治等,这些问题都要及时跟进解决好。

  治理河涌应志在恢复“水城”印象

  “现在政府治理河涌的决心很大、力度很大,但从老百姓来说还是要呼吁治理河涌不要落入面子工程的‘俗套’。”从小在广州土生土长的朱代表讲起广州的大小河涌时,仍满腔怀念,“小时候在河涌边戏水、玩耍,水中倒映城市的景象,至今都还记得。”

  据从事广州古城湿地研究的地理学者梁国昭介绍,古时广州是一座水城,历史比威尼斯还悠久。广州古城有众多纵横交错的河网、湖泊、沼泽。但清末以后百年间,随着古城墙拆除、开辟马路,水运逐渐衰落,城内河涌逐渐湮没,广州失去了“水城”特色。

  朱代表说,无论是亚运、还是创文,广州治理河涌最终还是应该回归恢复广州“水城”印象上来。国内像广州这样有着天然水网资源的大城市并不多,一旦把“水”特色发挥好,广州将可与世界上一些以水著称的城市有相比较性。

  整治河涌应与治理“水浸街”相结合

  从去年初开始就持续关注东濠涌的广州市政协委员、越秀区人大代表吴名高提出,东濠涌的整治不仅关系到河涌沿线的居民及其沿河涌的人居环境,对于中心城区而言,积累多年的“水浸街”等“城市病”痼疾与河涌排水功能的弱化也有着极大关系。

  吴代表说,关于整治东濠涌,去年年初他曾和大东街的党政领导及其他代表委员10多人连续3个多月走访调查了东濠涌的现状和问题。这份调研最后由李荣代表牵头联名10多名代表向越秀区人大提交了关于整治东濠涌的议案,并成为连续两届的越秀区1号人大议案。

  吴代表说,在沿线走访时他们发现,一些单位和业主不按要求使用排水设施,雨污混接、错接、乱接等情况都有。这种情况造成遇到特大暴雨,沿涌低洼路段就成为了水浸易发地。另外,广州市区大多按照下水道、河涌、人工湖的方式泄洪,但由于大量污染源倾倒河涌之内,致使部分河涌严重受污染而河道渐塞,造成对雨水的排放能力下降,而引起“水浸街”。

  “重疏河涌,需要打通大小脉络!”吴代表认为,类似“水浸街”、“雨污合流”等老城区积累已久的“城市病”问题,都需要在治理河涌中同时考虑并解决。

  南方日报记者陶达嫔

  通讯员汪浩周小莉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