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宁河拆迁的官员语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2日14:1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旧时女校

  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的笔者母亲,犹清晰记得学校在初中就开设计划生育、小儿常见疾病预防等科目。这在今天仍属十分前卫的,那是针对从前女子早婚,故将这些课程提前排在初中

  上海是一个很合适女人居住的城市,不是因为她的时尚摩登,而是她可能是百多年来全国最早出现职业女性的城市,也是全国女校数量最多的一个城市,知名的就有中西女中、圣玛丽亚女中、务本女中、爱国女中等,还有为数不少的女子职业学校。

  女校的出现源自忌避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要与同龄异性一日几个钟头同室学习根本不可想象。即便如此,也必须开明西化的家庭,才肯将女儿送去女子洋学堂。功课之外,女校还要学体操、球类、乐器和舞蹈。培养一代新女性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艺术修养,完全改革了中国千百年来女子养在深闺的传统,是女子从三寸金莲中解放出来的再一次解放。

  早在1913年,中国政府已通过清华招考第一届女子公费留学生,共十名。这在五千年中华历史中是破天荒的。其中周淑安女士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回到母校中西(市三)女中主持合唱团。1928年中西女校合唱团在上海一次纪念舒伯特逝世一百周年的音乐会上,压倒自恃颇高的在沪英美各团体的合唱队,拨得头筹,这成功令当时有“远东第一乐团”之称的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的意大利籍指挥十分惊讶,力邀中西女中合唱队与之同台演出,从而创下工部局乐队与华人同台演出的首场。或者也可以讲是华人打入“远东第一团”的第一次亮相!

  从放开小脚到在外国人独占的舞台闪亮登场,中国女人只用了短短三十年不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女界的一个飞跃!在这不长的过程中,可以讲,中国的女校功不可没。她是新女性的摇篮,娜拉出走的强大后盾。

  如果说女校在初时的宗旨仅为避男女同室之嫌,到后来,却是针对女子在文明社会的特定角色、生理特点诸方面进行强化教育。反观上海旧时女校毕业生,音乐、钢琴、英文都是拿得起的,现在这批女中学生最年轻的也要七十五朝外,但其仪态谈吐仍优雅脱俗,风度翩然。这就是女子教育的成果。总觉得,教育的种子是撒在校园里,开花结果却是在历经风雨坎坷之后的人生晚年!

  毕业于上海中西女中的笔者母亲,犹清晰记得学校在初中就开设计划生育、小儿常见疾病预防等科目。这在今天仍属十分前卫的,那是针对从前女子早婚,故将这些课程提前排在初中。

  女中家政课,包括烹饪、女红、家居布置甚至缝纫机、冰箱等基本保养维修的科目。至少,早在七八十年以前,社会已不认为女子留在家中就是落后的或失败的表现,而是鼓励女子要用积极、时尚的心态和形象留在家里,以现代型主妇一改传统的“三餐围着锅台转”的黄脸婆家庭主妇现象。这其实是相当前卫的观点,可惜未及深入讨论就夭折了。

  事实上,当时上海沪江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的家政系在亚太区已十分著名。家政完全不是今天的“保姆”概念,而是集育儿、家庭理财、健康营养及社交公关和心理学为一体的综合人文教育。

  燕京大学家政专业毕业的上海市市二女中退休英语教师、著名血吸虫病专家毛守白夫人陈美兰女士对笔者讲过,当年考入燕京大学家政系的共有11位,最后坚持四年读到毕业拿到文凭的,只有三位。其他几位不是转系就是中途辍学。可见学业一点也不轻松,生物、化学、英国文学和古文研究一门都不能缺⋯⋯

  如此寒窗十几年再回到家中相夫教子,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陈老师却认为,教育只为自身的灵修,属英语中的不可数名词,不能与一般的投资回报理念来解释。当然,如若家中有一位博学贤淑的主妇坐镇,这个家的男人、孩子一定坏不到哪里。中国习俗讲究庭训:门风,一位贤淑的主妇就是家庭的守护神。 ■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