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抓住了我的心”
单身妈妈茱莉亚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帮养子家成寻亲。
2000年,茱莉亚到洛阳参加一个公益团体的活动。活动中,组织者分给每位成员一个福利院的孩子,让他们带着孩子到动物园去玩。8岁的家成被分给了茱莉亚。“一见面,他就抓住了我的心。”茱莉亚这样描述。她上大学时的专业是国际关系,选修的是东亚研究,她很喜欢中国。9个月后,她又回到中国,办理了家成的收养手续。
拿到收养许可证后,茱莉亚给家成看新家的照片,向他介绍家庭成员。接着又让每个家庭成员写信欢迎他,并把这些都翻译成中文。那段时间,茱莉亚把英汉词典像圣经一样随身带着,并学会了些简单的词汇,比如“你饿吗”、“你渴吗”、“该睡觉了”、“刷牙去”,当然还有“我爱你”。很快,家成融入了周围环境,
14岁那年,家成突然变得不那么快乐了。他突然向茱莉亚提出,想要找他的亲生父母。“被领养的孩子在青春期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看到他那么难过,我的心简直要碎了。我答应他,无论如何都要帮他找到亲生父母。”茱莉亚说。
当初的收养记录上写着,洛阳福利院给孩子起名叫“党子杨”,但平时他们都喊他“家成”。1999年2月27日,他被洛阳市公安局西工公安分局唐宫路派出所送到福利院。但茱莉亚记得,福利院的一位护工曾经告诉过她,家成是1997年或1998年送进来的。茱莉亚在福利院的一张照片上也看到,1998年该院一次活动中有家成。
茱莉亚对家成的回忆进行了一些整理:
自己出生在一个叫董家沟(音)的地方,省份似乎是山西;
他的母亲好像叫邵菊连(音),父亲叫景高科(音);
他的父亲经常去洛阳卖东西;叔叔在一个罐头厂工作,还养了很多蜜蜂;
家里养着牦牛,地里种着土豆;
他吃饭喜欢放醋,并且有生吃大蒜的习惯,说明他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人们可能有类似的饮食习惯;
当地似乎很缺水,植被稀少;
他的母亲和祖母会做面条,并且把面条晒干;
5岁那年,母亲把他送到了养父母的家里。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送走,但印象中,养父母是医生,开了个小诊所;
他的家并没给他留下多好的印象,因为他记得父亲总拿鞋和皮带打他。他甚至试图逃离这个家庭。一次,他逃跑成功了,但不幸又被人发现,送了回来。不久,他的养父(也可能是生父)带他坐了3天火车,到了洛阳。他记得他最后一次见到养父(也可能是生父)是在一个小饭馆,那个男人临走时给了他一些钱,就再也没回来。之后,家成被人带到了大街上。很快,又被送到了福利院⋯⋯
根据家成的描述,2006年,茱莉亚打听到山西临汾有一个叫董家沟的地方。她托人去找,并没有姓景的人家。2007年,茱莉亚的一个朋友到中国,发现陕西也有一个叫董家沟的地方。但打听了一下,当地同样没有姓景的人家,也没谁丢过孩子。
海归
茱莉亚的求助信在2009年到了“宝贝回家”志愿者的手中。其中,一名精通英文的志愿者负责和茱莉亚联系,并把她提供的所有信息译成中文,交给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大家分头去找。
搜索发现,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叫“董(东)家沟”的地方有20多个。而根据其他描述,也很难锁定更具体的地域。
最终,生母的名字起了决定性作用。有志愿者根据家成的回忆,输入“邵菊连”三个字搜索,居然搜到了一篇医学方面的文章,联合署名的则是“靳高科”。作者资料显示,两人是宁夏隆德县的医生。而县城附近确实有个叫“董家沟”的地方。
拿到靳高科的电话,志愿者“小禾”马上打了过去,但对方否认自己丢了孩子。
经常和失踪儿童家长打交道的志愿者们都知道,很多家长在常年奔波寻子过程中,有着无数次受骗的经历。“小禾”说,她给靳高科发了很多条短信,并把孩子的照片和资料放到网上,让他上网去看。
看到照片后,靳高科确认,家成真的是自己丢了十多年的儿子。电话中,这个男人泣不成声。
他告诉志愿者,家成是超生,出生后寄养在了乡下,一直由弟弟和母亲代为抚养。孩子6岁时,才接回县城。1997年的一天,父子俩由县城回乡下时,父亲下车买包烟的工夫,儿子和车就都不见了。茱莉亚在之后帮家成找家的过程中,从公安人员口中得知,家成被送到福利院之前是被虐待过的,估计是碰上了人贩子。
消息瞬间传到了大洋彼岸。
“哦,上帝啊,我的心简直快跳出来了!他们真的是他的亲生父母!”茱莉亚在信里惊呼。得到消息的家成兴奋异常,但看到家里发来的照片后,他嚎啕大哭。
“我想告诉他的亲生父母,我很感谢他们给了克里斯汀(家成的英文名)生命,并且好好照顾了他7年。其次,我很抱歉让这10年使得他不能在他们身边,我无法想象一个失去孩子,并且不知道这个孩子是死是活的家庭会有多痛苦。”茱莉亚一边发邮件,一边计划着她和家成的中国之行。
2009年8月29日,家成终于在北京见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父母。
“他的心结打开了。他终于知道自己不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而是因为一次意外。他也终于知道记忆中用鞋和皮带打他的人,不是亲生父亲,而是人贩子。”茱莉亚的心也终于落地了,“此前,他是恨中国的。我为了让他了解中国,曾经在他的房间特意布置了些中国元素。他发现后,非常生气。这次从中国回到美国后,他主动要求学汉语了。”
但茱莉亚也发现了些问题,家成的心结打开了,尘封了若干年的记忆也随之打开,这种“重现”让他变得有些暴躁。回美国后,茱莉亚带家成进行了两次心理治疗,“这对他来说是件好事,一些痛苦的回忆要想抹去,首先就是要敢于面对。”
2010年3月9日,茱莉亚在来信中提到,家成还想再回一趟中国。
选择权
“茱莉亚,作为一个母亲,如果靳(高科)真的是克里斯汀的亲生父亲,你要怎么面对?”2009年5月30日,在怀疑靳高科就是家成的生父后,志愿者“小禾”给凯瑟琳发了邮件。
“我很爱我的孩子,并且可以为他做任何事情,特别是找家这件事关乎他的健康和快乐。”凯瑟琳毫不犹豫,“大部分的美国养父母在他们的养子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都会选择如实告诉他这段身世的。”
美国儿童福利联合会的一项调查证实了这一说法。统计结果显示,84%的养母和73%的养父同意或非常愿意让他们的养子和亲生父母重聚。
中国的《收养法》中有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规定,即收养人、送养人要求保守收养秘密的,其他人应当尊重其意愿,不得泄露。在中国,这是很多养父母们遵循一生的守则,他们不会轻易告诉孩子有关收养的真相。
“中外养父母在理念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张雯从1992年就开始接触涉外收养领域,“大部分的中国养父母首先希望养子要谢谢他们,今后可以孝敬他们,这跟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有关。西方养父母更多是把养孩子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孩子是一份礼物,一份祝福。养到18岁之后,孩子就可以独立了,两者之间没有契约式的关系。坦白说,他们做父母比我们要大气。”
在“小禾”看来,“大气”也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不用考虑医疗、养老问题,人在生存方面压力比较小的话,就会追求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这也和他们的信仰有关。”
凯瑟琳同样不担心一旦找到亲生父母,图文涛会被“抢走”,“那是她的选择。她愿意在哪儿,我们都会同意,只要她自己觉得幸福。而且我们永远在这里,她想要回来的时候,我们随时在。”
“I’ll stay!(我会留下)”凯瑟琳话音没落,图文涛就在一旁喊了起来。很明显,她更愿意留在这个美国家庭中。
“宝贝回家”网站的法律顾问张志伟称,他们网站近一年内就收到20多个境外家庭请求帮助为孩子寻亲的信息,“大多是欧美国家。”
天使归来
美国收养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72%的被收养人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渴望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会被收养;65%的人想要见到他们的亲生父母,94%的人想知道亲生父母到底长什么样。茱莉亚说,为了不让孩子感到自己太特殊,不少收养了孩子的家庭之间有意保持着联系,“大多数人还是想找家,这很正常。”
帮每个被跨国收养的孩子找家,在张雯看来,不够现实,“一是信息不全,客观条件不允许;二是也有不少养父母还是有顾虑,怕孩子见到亲生父母后,会跟他们疏远。”
不久前,一个朋友的建议让张雯有些动心。他建议成立一个“归来天使基金”,把送出去的孩子免费接回国学习中国文化,想找家的也可以帮他们找家,“我们送他们走是不得已,是为了让他们有个家。现在他们长大了,如果想回来,我们还是要欢迎他们回来的。”
据了解,2006年以来,经民政部授权的爱之桥服务社已经组织了多次寻根回访活动。一些旅行社也看准商机,开发了“寻根之旅”,号召国外领养家庭带孩子到中国旅游,回以前的福利院看看。
志愿者“小禾”多次去过福利院,有些景象让她印象很深,“我去过一个福利院,健康些的孩子被送到了寄养家庭,留下的是20多个残障的孩子,其中一个八九个月大的孩子,躺得脑袋都有些偏了,很明显是缺少照顾。”“小禾”认为,对一些孩子来说,涉外收养就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国外的医疗条件也好些,很多病是能治好的。”
据张雯透露,目前在中国收养中心排队领养的国外家庭有3万多个,但每年能提供给他们的孩子只有几千个,“实在是供不应求,有的人中途会发来撤销申请,说她当初申请领养的时候,还是一个单身妈妈,但现在几年过去了,她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不具备领养能力了。”也因此,国外不少养父母会选择领养一些残疾孩子,这样等的时间相对少些。
“我的一个朋友收养了一个耳聋的孩子后,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太特殊,就又接连收养了三个耳聋的孩子。还有一个朋友收养了5个智障孩子,她把他们送去做义工,照顾其他的人,而且照顾得很好。”凯瑟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除图文涛右眼残疾外,她这次到中国收养的两个孩子,其中有一个是耳聋,“这只是上帝开的一个玩笑,我们不会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