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埃科的迷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3日14:1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埃科的迷宫

  埃科曾谈到,他力贬“可读性”作品,而推崇“可写性”文本,以期让读者靠想象来克服在阅读过程中的迷茫

  文 | 来颖燕

  环环相扣的悬疑,曲折迷离的线索,魅惑非常的氛围⋯⋯这一切,《玫瑰的名字》都具备了。这样一本悬疑推理小说,成为畅销书当然是情理之中。只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悬疑的情节背后竟然贯彻着作者深远的理论诉求。

  这本书的作者是翁贝托·埃科,身兼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多重身份,是当今全球最知名的符号语言学权威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世纪修道院的凶杀故事:

  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修道院里,发生了血案,以精于推理驰名的威廉修士受修道院院长的委托,前去调查。而接踵而至的连环命案令探案过程愈加扑朔迷离。威廉修士和他的学生阿德索凭着对符号、象征、代码的深刻理解和在文字学、预言术等诸方面的深厚造诣,拨开重重迷雾,揭开了修道院中隐藏的一个重大秘密⋯⋯

  这样一则小说,带来了一种经典的故事模式---“凶杀—神秘的专门知识—破案”。这一模式在日后广为传扬,曾经大热的《达·芬奇密码》便是其一。《玫瑰的名字》当得起此类“密码型推理小说鼻祖”的名头,关键还在于,埃科在其中铺设的专业知识繁复异常,涉及了符号、隐喻、神秘主义等领域以及宗教、哲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所以,要完全读懂读透这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对读者的知识背景要求过高。但,或许埃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在这如万花筒一般的阅读迷宫中,读者根据自己的能耐,循着自己的理解,读取自己能够读取的那部分,做出自己的阐释。

  对埃科来说,这部小说整个就是他的符号学观点的具体实验。从小说具体的情节开始,埃科就在实施他的实验---通过威廉修士对学生阿德索的谈话给读者讲述符号学课程,厚积薄发地体现了埃科在符号学领域的深厚修为。如果游离于小说情节,掩卷浮现脑海的,是那些破案的线索带给人的反思:所有的符号表征就像海洋,浪花层层,真相永不可追,任何符号都只不过是一张铺天盖地的网络上的一个纽结;它与四周的牵连千丝万缕,无一定向。

  继续从表层向内部深入,会发现《玫瑰的名字》背后所涉及的是当代诠释学、接受美学所共同面临的终极问题:读者、文本、作者对于作品的诠释权限的问题。这在今天虽已是个老调重弹的问题,却并不妨碍新的读者在新的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继续着这个陈旧理论问题背后的鲜活实践。

  这样的鲜活体验或许正是埃科所期望的。埃科曾谈到,他力贬“可读性”作品,而推崇“可写性”文本,以期让读者靠想象来克服在阅读过程中的迷茫。这样的取向和目标,令这部《玫瑰的名字》成就了一种阅读风尚。■

  《玫瑰的名字》

  【意大利】翁贝托·埃科 著

  沈萼梅、刘锡荣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3月版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