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山深处五保老人和留守儿童感到家的温暖(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0日04:05  中国青年报
大山深处五保老人和留守儿童感到家的温暖(图)
4月19日,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山区农居。

大山深处五保老人和留守儿童感到家的温暖(图)
六安市舒城县晓天镇一角(4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大伟

  一场春雨,将大别山滋润得分外碧透。

  7时,一身迷彩装的刘磊准时走进村口的敬老院,挨个侍候居住在这里的“五保”老人起床、吃饭、服药……

  忙完老人们的清晨生活,刘磊又来到“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将头一天孩子们阅读过的书籍、写完的作业归类放进书架。

  几度寒暑,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敬老院院长、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主任刘磊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

  大山深处的板舍村共有31位“五保”老人,其中23人有智障和残疾。2006年,村里盖起敬老院,身为山村教师的刘磊被乡亲们推举管理敬老院。

  “说是院长,其实就是老人们的勤务员、炊事员和卫生员,每月薪水只有300多元,不足当老师的三分之一。”村支书告诉记者,“没有一颗爱心,任谁也不肯揽这种纯粹付出的活儿。”

  刘磊却把“五保”老人看作亲爹娘,把敬老院的工作当成自己最幸福的事业。老人们健康他高兴,老人们有个头痛脑热他吃不香、睡不着。

  冬去春来,刘磊细心看护着每一位“五保”老人。在他的日程表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每年的除夕夜,他都要带着妻儿来敬老院陪老人们守岁。遇上老人的生日,他会亲手做一碗长寿面表达自己的孝心。

  他带领有劳动能力的老人种了15亩水稻、10亩油菜、3亩蔬菜、2亩茶叶,养了10头猪、50只鸭。所有收成全吃到老人们的嘴里,所有收入全花在老人们的身上。

  村民们说,“五保”老人遇上刘磊,真有享不完的福。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毛尖山乡至今尚未摆脱贫困,全乡有4000多人在外打工。649名留守儿童成了刘磊又一个关爱的群体。

  2007年6月,经岳西县民政局批准,刘磊拿出3万元积蓄,建起毛尖山乡“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免费为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提供课外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

  藏书7000余册的图书室、电脑室、亲情活动室,很快变成了留守儿童们快乐的家园。

  抚慰心灵,是刘磊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为全乡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了详细的成长档案,3年来,经他一对一进行心理辅导的留守儿童达500多人次,集中进行心理辅导的有3000多人次。

  2009年3月,刘磊自筹资金创建了“岳西留守儿童网”。网站的开通,把学校、家庭、社会联在了一起。通过网络,刘磊和专家、学者探讨青少年的教育管理问题。每逢周末,留守儿童们争相坐在电脑旁,与大山外面的爸爸、妈妈视频对话。

  去年暑假,刘磊在网上联系了中国农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的53名大学生志愿者,分批来到毛尖山乡,开展为期45天的义务支教。

  被刘磊点燃的爱的火焰越烧越旺,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将目光投向这个偏远山乡。

  今年37岁的刘磊曾在川藏兵站部当兵5年。常年在“生命禁区”里服役,使他落下了严重的高原疾病。忍受着关节炎、肺气肿的折磨,刘磊一手搀着老,一手牵着幼,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家里的收入大多被他用在了“五保”老人和留守儿童身上,几年下来,累计已有6万多元。他住的土砖房如今成了村子里最破旧的房屋,家里唯一值钱的是一辆价值2000元的摩托车……

  有人把刘磊誉为大山里的一盏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刘磊说:“当年岳西4万儿女为新中国建立献出生命。比比他们,我做得太少了。”

  据新华社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