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学奖项的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6日13:17  瞭望

  《瞭望》文章:文学奖项的公信力

  其实文学奖项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并不大,如卡夫卡、乔伊斯等大师就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却不妨碍他们的不朽

  文/陈鹏

  中国作协最近公布,将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中“拽入”网络文学。这原本是个好消息,但知名网络写手慕容雪村振臂高呼:绝不参评!“现在国内的大小文学奖项都是一小部分人的文字游戏,也可以说是贵族游戏,和网络草根写手没啥关系,即便能去,也只是充数、垫背而已。”

  一句话道出中国文学大奖的境况。中国文学奖项的“小众”、“边缘”已是众人评说的话题,诸如茅盾文学奖这样的四年一届的中国最高文学奖项,评奖之前很多作品基本上默默无闻,奖项出笼才一夜之间声名鹊起。文学评论家张颐武曾对笔者表示,文学需要依附奖项才能让读者知道,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的莫大悲哀。但真正的悲哀或许还在于,这几乎已经是一个不需要文学“在场”的时代,从上世纪80年代无限神圣的高地上走下来的文学早就泯然众人,甚至已经退缩到一个更加偏远的角落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却不再与这个急剧变化的世界相关。

  文学奖项的边缘化不过是中国文学向远方败走的缩影。在各种新闻写作、网络文学、穿越文学、玄幻文学、校园文学等等以“写作”名义进行的民间草根文字的“围剿”中,象征至高无上的纯文学版图不断收缩,这些年很多纯文学期刊举步维艰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如中国老牌知名文学杂志《滇池》每期发行量不足1000份,今年昆明报业传媒集团将其收编之后,借用该杂志刊号走入市场的另一本同名新闻类杂志每期发行量飙升至1万份,新闻,这只初生牛犊似乎又在衰老的文学面庞上刻上一记伤痕。

  文学有没有被边缘化?圈内人士极力否认:文学自有其尊严与地位,这个时代的文学虽然无法重返社会生活的中心,但永远不会缺席。如果跳出文学圈,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当代中国作家普遍存在的创作乏力的问题,很多作家根本不关心现实而一味躲入象牙之塔殚精竭虑,还有一些作家忙着拉帮结派搞关系弄权术利用文学捞取利益与名声,文学俨然变成最庸俗的现实工具;还有的作家光知道如何迎合文学杂志、出版商的口味而制造着速朽的“大作”,他们更像是文学的寄生物而与文学无关。归根结底,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学价值严重失落,一方面,既有的话语系统仍然给文学带来不小的压力,这使国内众多作家、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尺度变得单一、死板、谨小慎微、缺乏活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学阵地与新兴文学阵地互相看不起、彼此绝缘的现状并没有太大改变,造成中国当代文学被人为割裂的“奇观”——读者手中的书籍总被纯文学阵营斥为垃圾,而后者的作品又太缺乏喝彩与掌声。

  当然,极少数著名作家的作品近年来还是受到广泛关注,如莫言、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余华等人,几乎每两年就有新作问世,且反响不小,但这些素养日益提高的职业作家也面临两难,一来太缺乏横向的比较,可能并不知晓自己距离当今世界文坛一流水准(如英国的布克奖获奖作品)是近了还是远了,二来他们的创作已经较少被质疑、责难和打破,这无疑会形成某种文学标准“单一”的危机,而故步自封、缺乏创新从来都是文学的大敌。近距离看,莫言的《生死疲劳》等大作真的超越了他早期的《红高粱》了吗?贾平凹死气沉沉的半文言句式又是否真的推动了汉语言的进步?

  除了文学创作的匮乏、浮躁和缺乏创新之外,文学评奖本身也问题不少,如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机制就让很多人颇有微词。首先,评奖过程不透明。评奖规则规定,有3名评委联名提议,就可以在任何一个评奖过程中增加备选篇目。表面看来,此举是为避免“遗珠之憾”,实际上这个“补充程序”造成数届茅盾文学奖的鱼目混珠,并增加了评奖的偶然性和人为因素。评奖过程的不透明也导致茅盾文学奖成了跑奖要奖的温床。有的作家甚至直接找代理人为获奖运作。茅盾文学奖如是,一些小奖也不能幸免,也有作家马不停蹄地跑、要、托、买。其次,缺乏公信力。一些获奖作品并未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其中不乏无人搭理的“陌生之作”;同样,每两年一届的鲁迅文学奖也因此遭到外界的猜测抨击。

  “现在文学及其奖项的边缘也好,喧嚣也罢,都是文学本身无法逆拒的,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倒不是坏事,反而能促使有抱负的作家真正以文学的野心投入创作。比如在云南,一大批30岁左右的年轻作家正在成长,他们从事各行各业,与我们那一批作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将写作看得更加常态和自然了,也不计较什么名利,这或许才更接近文学的理想状态。”云南省作协副主席张庆国仍然对文学抱以乐观态度,同时认为当下的文学评奖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也是好事,“这说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活动了,而不仅仅盯着金钱。不过,如何让文学奖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其实文学奖项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并不大,如卡夫卡、乔伊斯等大师就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却不妨碍他们的不朽,国内作家中,莫言、苏童、余华等也没得过鲁奖茅奖,而贾平凹直至上一届茅盾文学奖时才得手。再从中国文学史上看,沈从文后半生的“沉默”,并不妨碍后世学人将他尊为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真正的好作家从不介意奖项,但奖项如何提高公信力、真正激励作家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这仍是中国各大文学奖项应该反思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