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面临蜗居化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8日11:49  新民周刊

  香港面临蜗居化风险

  江 迅

  日前,香港有一场“无壳蜗牛”游行,由“关怀香港”的一个团体举办,他们正策划采取下一步行动:在政府礼宾府门外露宿。他们宣扬的是,香港人置业梦破灭,蜗居斗室,怨气满腹。游行队伍中的黄先生夫妇,对着电视镜头说,1997年香港楼市泡沫爆破前,他月收入不到3万港元,以300万港元高价买入一个住宅,不久便成了负资产人士。他说:“我游行是要宣泄怨气,如今的香港楼价实在升得太快太高。政府应该复建居屋,给市民多一个选择,现在政府太偏帮地产商,我只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上楼’。”

  香港人最爱什么,无疑是爱楼爱房。楼市宏观调控政策在内地轰轰烈烈,特区政府打击炒楼也频频出招,都深受香港人关注。当下,香港的楼价问题,已是成千上万家庭的所思所系。现在的香港楼市,好像叉烧已经卖到一斤1000港元的天价,而卖叉烧者还要“呃秤”(做手脚,骗分量)。楼价高,置业难,多少家庭把大量积蓄押在房子上,为供楼当上二三十年“房奴”,换来的仍只是一个斗室。市民买不起楼,在没有选择下成为租户,甚至成为公屋租户,这趋势正在发展。

  过去的一年楼价飙升,权威杂志《经济学人》最新一期的调查显示,香港最新楼价数字,比一年前升幅达27.7%,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升幅之冠。香港的另一项调查显示,部分豪宅价格已超越1997年年中的最高峰水平,多个地区成交活跃的大型屋苑,最近成交价已达1997年首季水平,直逼历史高峰。在高楼价的民怨声中,香港人纷纷将香港与新加坡作比较。尽管香港人并不喜欢新加坡,认为新加坡不是天堂,民主和言论自由都不如香港,但“星(新加坡)人安居,港人蜗居”,新加坡的房屋政策的成功之处,值得香港借鉴。

  香港与新加坡的面积和人口都相近,也差不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步推出公营房屋举动,但新加坡的公营房屋政策经40多年发展,今天已与香港有天渊之别。香港人为了解决居住问题,至今仍付出沉重代价。

  新加坡八成人口居住在政府兴建的“组屋”(近乎90平方米),这组屋与香港的居屋类似,香港的公营房屋(公屋加居屋)约占香港总单位数目的一半,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积大于香港人一倍,新加坡的私人住宅价钱也远远低于香港。

  由此可见两地社会发展理念的异同。香港强调小政府大市场,政府不应干预,要退出房屋市场,而新加坡的理念却是,房屋是国民安居之本,供楼主要靠政府,商人仅扮演一个配角;香港强调住房是商品,属于自由市场范畴,炒卖也是市场活动,新加坡则强调住房是必需品,有助社会稳定,没有什么自由市场可言;香港的公营房屋只照顾低下阶层,新加坡则照顾大部分人;香港楼价高企,买楼被视为投资保值的功能,新加坡却偏重楼宇的居住功能,强调实用价值。

  在“有楼自住”、“租私人楼住”、“租住公屋”这三种形态中,香港社会政策是否应该有所倾向?2002年,香港经济及楼市陷入低谷,炒家绝迹,私楼价格跌到与居屋相仿,当时政府退出市场,停建停售居屋,是果断而合适的决定,如果在楼市低迷时仍强行增加供应,只会使负资产一族雪上加霜。8年后的今天,香港已经是另一个世界了。政府为何依然死抱着8年前的政策不放,令人难以理解。当下,一个切实可行而把伤筋动骨的影响降到最小的办法,就是复建居屋。当年,港英政府推行居屋计划,目的就是要增强港人的归属感,令社会稳定,此举还一度是新加坡的学习对象。

  高楼价已是香港百姓关注的头等大事,楼市政治风险骤增。香港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赞成激烈抗争的香港人数大增,其中一个原因是与不少人劳碌半生才换来斗室有关。如果继续目前的政策不变,令地价楼价被炒高,百姓置业需求难以有效解决,民怨只会日增。从新加坡到香港,从香港到中国内地,高楼价,置业难,应引起执政当局政策理念的反思。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