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千江苏孤儿为生存远赴内蒙古 50年后回乡寻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4日02:07  扬子晚报

  岁月稀释不了亲情的血,距离分隔不开相拥的心。在上世纪50年代末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中,3000名“太湖孤儿”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给好心的牧民收养。如今“太湖孤儿”已是“知天命”之年,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对江南故土的思念,仍是他们此生难以释解的情结。5月1日至3日,由本报联合内蒙古《北方新报》共同组织的“太湖孤儿”寻亲团,踏上无锡大地开展“寻亲之旅”。昨日,无锡地区的寻亲活动结束,值得欣慰的是,41人组成的寻亲团,已经有8人找到了疑似亲人。

  如果长得像,必定抱头哭一场

  昨日清晨8时左右,设于无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楼的寻亲现场,尚未开启大门,不少身穿蒙古族服装、手举寻亲字牌的人,则早已在门口徘徊等候,他们就是千里迢迢从内蒙古赶来的“太湖孤儿”。

  记者发现,这个由41人组成的寻亲团,年纪最轻的51岁,最大的也不超过56岁,尽管在草原上生活了半个世纪,但是相貌和肤色与江南人相差并不大,唯一有所区别的就是,他们的汉语说得不是很好。上午10时,前来认亲的无锡市民越来越多,41名“太湖孤儿”备受关注。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论是寻亲的孤儿,还是前来认亲的市民,每一个人都看得很仔细,仔细查看擦肩而过的任何人。有的人,互相看着看着,眼里就湿润起来,泪水突然就涌了出来。只要一遇到这种情况,身边的其他人就会敏感起来,迅速围在一起,帮两人做临时鉴定,看看长得像不像。如果大家认为如出一辙,那么必将是抱头大哭一场。

  记者采访时,就看到52岁的逯燕为此痛哭了一次。11时左右,一位白发老人在三姐妹陪同下来认亲,一人突然指着逯燕大喊,“爸爸,你看你看,多像大姐!”四人立刻围着逯燕好好端详起来,“越看越像一家人”,很多人都围着他们四人进行评点,大家似乎也期待奇迹的出现。“弟弟和爸爸的脚丫子一模一样,逯燕,看看你的和爸爸的一样不?”女儿提议后,老人和逯燕赶紧脱掉了袜子放在一起比较,“都是二指长过大拇指,真的很像”。

  说到此处,逯燕的眼泪夺眶而出,五个人抱头哭成一团。老人告诉记者,他本有5个女儿和1个儿子,当年自然灾害饿死一个女儿,1960年9月,他将三女儿送到上海的一条小巷子中,那时候孩子才6个月。而逯燕的养父也说过,逯燕是在1961年秋天被送到内蒙古的,那时年龄为2岁左右。

  为了确定是否有血缘关系,老人和逯燕现场进行血样抽检,等待半个月后的DNA报告。这也是内蒙古“太湖孤儿”寻亲团,在无锡寻亲以来的第一个好消息。

  “妈妈”托人送来寻亲字条

  找到亲人固然是幸福的事,但是也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更深的伤害。54岁的甜梨,昨日在寻亲现场显得很黯然,在与记者的聊天中她道出了原委。这源于一个陌生人送给她的字条。记者看到,这张字条写着:“寻亲信息,本人在下乡的村庄听一老太讲,1960年送掉一个女儿,送在上海,属鸡,估计现在50多岁,如果比较相近,本人可以提供所在地。落款为‘官林一村民’。”

  “那个来送字条的男子告诉我,他是受老太的委托前来送字条的,老太前一天在家里看电视看到了我,一口就认出我是她丢弃的女儿,当我在电视上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老太更加坚信,不论如何都要来无锡看看我,但是她的子女却坚决反对,她可能知道我今天还会在这里寻亲,所以就让这个男子转了字条给我,还留下了联系电话。”

  这个留下的电话,本来让甜梨看到了希望,但是拨叫几回之后,希望又一次黯淡下来。甜梨告诉记者,她昨天上午拨打了不低于10次,但是接电话的人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没有丢弃的亲人。记者现场也拨打了一次,但是无人接听。接受记者采访时,甜梨的眼角不时流出泪水。

  “我想很多人误会了我们,这也是我们来无锡寻亲收获甚少的原因。我们那里的生活条件可能是不如无锡,很多人以为我们来寻亲,就是想要来获得补偿或者得到物质上的利益,这种想法真的让我很受伤害。”甜梨说,她理解亲生父母抛弃子女的原因,她也从未怪罪过他们,毕竟,她的养父母对她不比亲生子女差,她在草原上也有健全的父爱母爱,只是不甘心,活了大半辈子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没有见过,甜梨只想见见他们,只想回到故土走一走,看一看,这样便足够了。

  “太湖孤儿”寻亲团,今日到苏州

  “寻亲只不过是寻找心灵寄托,但是以后关系如何来相处,都没有想得太多,甚至没有准备好。我们组织这个活动,只是想帮他们圆梦,找到自己的亲人,以及回到出生地看看。”内蒙古“太湖孤儿”寻亲团的负责人祝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寻亲活动得到了热心企业的支持,交通费用餐饮费用以及做DNA的千元费用,均由企业埋单。此次南下寻亲,共有300多名生活在内蒙古的“太湖孤儿”报名,后来经过筛选,41名带有显著寻亲线索的最终得以成行。

  昨日傍晚,寻亲团结束了在无锡三天的寻亲活动,此次无锡之行,乌日娜和叶惠卿姐妹俩、逯燕、张海仁、吴丹、甜梨、辛广萍、张秋芬8位寻亲者,找到了疑似亲人,目前正在等待DNA比对结果。今日,“太湖孤儿”寻亲团将来到苏州寻亲。 本报记者 钱久钢

  ■新闻链接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3000孤儿北上内蒙古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3年自然灾害。面对源源不断被送来的弃儿和孤儿,上海孤儿院粮食和营养品更加难以为继。孤儿院里的孩子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差,数百上千的幼小生命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得知情况后焦急万分,她向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求援。她说,上海孤儿院的孩子们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形势十分严峻,希望能从内蒙古自治区调拨一些奶粉给予支援。

  乌兰夫主席当即表示,要为中央排忧解难,为兄弟省市解燃眉之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吉雅泰说:“一车皮奶粉能顶多大的事,能维持多久呢?倒不如把那些孤儿们接到内蒙古来,让草原牧民抚养。”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盛赞内蒙古人民的博大胸怀:“内蒙古地广人稀,特别是牧区,群众缺少孩子,又喜欢孩子,收养南方孤儿,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就这样,历时3年,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这些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内蒙古人民,尤其是草原上伟大的额吉们敞开了她们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孤儿,孤儿们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扬 综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孤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